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要闻 > 正文
践行嘱托开新局 | 扬州:扛起“好地方”的担当,展现“有分量”的模样
2021/01/11 07:05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扬州的肯定,让扬州人民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好地方’既是总书记对扬州的充分赞许,也是对扬州的殷切期望。”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表示,面向“十四五”,扬州将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聚焦“强富美高”总目标,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鸟瞰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

  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

  ——访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

  扬州是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的第二站,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扬州是个好地方”的赞许。如今扬州已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十四五”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和根本行动遵循。

  1月6日,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在“争当表率”中展现“好地方”的作为,在“争做示范”中展示“好地方”的样子,在“走在前列”中体现“好地方”的担当,在现代化征程上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记者:“十三五”已经收官,过去几年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夏心旻:5年来,全市GDP跨越5000亿元台阶、有望迈上6000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7.3%以上,人均GDP预计达2万美元,列全国地级市前30位。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4.71万元、 2.47万元,5年分别年均增长7.3%、8.4%。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每万人口本科上线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5年来累计实施城建工程2068个,总投资6975亿元,较“十二五”分别增长60%和43%。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荣获“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两张世界级名片;“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7.2%,居全省第一。

  去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奋力打赢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防汛抗旱三场硬仗,确保了人民安康、江河安澜、社会安定。这一年,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前,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从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抓起,紧扣产业强市不动摇,掀起比学赶超热潮,系统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技术改造、园区“二次创业”、国企改革重组,“六稳”“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实体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1%,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记者:围绕建设“好地方”,扬州在“十四五”期间将有哪些发展愿景和举措?

  夏心旻:“扬州是个好地方”,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的赞许,更饱含着对扬州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理解,“好地方”是体现过去现在未来持续不断地好,是体现“五位一体”全面系统地好,是体现城乡融合协调均衡地好,是体现外在内在表里如一地好。

  面向“十四五”,扬州将提高站位、找准定位,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为总纲领,以奋进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强烈的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要在5个方面把“好地方”建设好发展好:一是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产业兴旺的“好地方”;二是持续擦亮“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独具魅力的“好地方”;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名城,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建设宜居宜业的 “好地方”;四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民生需求,建设幸福生活的“好地方”;五是健全社会治理,让社会更安定、城市更安全、人民生活更安心,建设文明和谐的“好地方”。

  从机遇来看,扬州经济正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土企业增长势头较为强劲,利用外资逆势上扬,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宁镇扬一体化等国省战略在扬州交汇叠加,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发展契机。连淮扬镇高铁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即将开工,宁扬城际加紧启动,极大改善了扬州对外交通条件,为我们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我们也清醒看到,扬州自身存在着产业发展不充分、发展载体弱化、民生领域仍有欠账等突出问题。但是危与机总是同生共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成君 李源 见习记者 李鑫津

  江都水利枢纽抽水站持续运营

  把握机遇叠加

  做优“好地方”产业质态

  “我们上马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主要为新能源汽车进行配套,响应了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在扬州广陵经开区的三元软包动力锂电池项目工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进展迅速,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技术水平最先进、环保标准最高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将促进扬州汽车产业新一轮的迭代创新。

  汽车及零部件作为扬州重点培育的“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上汽大众、潍柴亚星、江淮皮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整车制造企业,以及亚普汽车部件、耀皮玻璃、李尔汽车等200多家零部件企业,形成集整车到配套、生产到研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其中,整车产能达7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开票销售突破1000亿元。

  近年来,扬州聚焦聚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如今扬州的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

  “城市发展的‘硬实力’和‘竞争力’,关键就在实体经济、产业项目的突破。”夏心旻表示,当前恰逢“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在扬州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必须勇于开顶风船、打主动战,在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抢抓机遇,在自身基础条件的改善中创造机遇。

  去年,扬州通过系统性谋划,从项目建设到载体建设,围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抓增量,充分发挥1000名“招商大使”的作用,提高项目招引的精准度;抓存量,加大技改力度,5亿元真金白银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抓载体,推动园区“二次创业”,从园区体制改革到激活13000亩闲置土地、加大科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亩均论英雄,力促园区重整雄风。

  如今,扬州再次按下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加速键”。一体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技改,全力推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业链与供应链循环畅通,加快构建以“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突破万亿元大关。

  市民在扬州江苏盐税博物馆参观

  擦亮“三都”名片

  丰富“好地方”文化内涵

  去年12月21日,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揭牌成立。这个注册资金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由10余个市级文化集团和文化企业重新组建而成,是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最新举措。

  “我们如何才能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这个‘桂冠’?怎样才能配得上‘好地方’这份赞誉?文化产业应当成为扬州经济最闪亮的名片。” 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继业说,将利用组建运河文投集团的契机,为“好地方”增添更加丰富、生动的新时代注解。

  让古运河重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扬州的重大使命。作为“世界运河之都”,扬州已连续14年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朋友圈从最初的13个世界城市发展到今天的153个。去年,扬州又一举获得“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高含金量城市名片。为进一步擦亮这3张名片,扬州在打造“世界人民向往的扬州”上动足脑筋、开足马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瘦西湖周边,无论哪里建新楼,都要按设计高度“放气球”。置身瘦西湖,视线所及,建筑必须“低头让景”。如此执着保护古城背后,是时刻把“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作为根本遵循。

  近年来,扬州新编了大型历史扬剧《鉴真》、现代淮剧《浪起宝应湖》等一系列文艺精品。此外,通过运河嘉年华、淮扬菜美食节等一系列“运河文化+”活动,同时做大“文化+商旅”“文化+体旅”“文化+康旅”的融合发展文章,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让运河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熠熠闪光。

  生态美卷—江都水利枢纽

  坚持“两山”理念

  厚植“好地方”生态底色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指示要求,扬州把推动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作为首要任务,以“水清河畅岸绿”为总要求,实施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87公里,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空间、体育运动场所,不仅展示了运河的生态之美,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福利。为兴建运河三湾湿地公园,搬迁了周边的691户居民、89家企业,拆除清理了一批码头和违建,原本无人问津的荒地转变为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夏心旻表示,“扬州将争当运河生态治理修复的示范,争当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争当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更加彰显运河生态之美、水韵人文之美、繁荣活力之美。”

  作为长江和淮河交汇点城市、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和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水域面积占全市域面积近三分之一。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做好“水”文章。扬州先后投入120亿元启动了“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市区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均优于省考核目标,实现了清水润城、活水绕城。为护一江清水北上,扬州坚定不移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环境问题整治,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了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引江河整治、夹江生态中心等一批先导工程,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完成退渔还湖10.8万亩。

  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扬州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各项部署,系统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沿江尾矿库治理“4+1”工程,加快沿江产业“降黑增绿”“腾笼换鸟”“破旧立新”,全市化工企业由605家减少至100家,长江扬州段生态岸线长度达40.4公里,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沿江沿湖列入退捕范围的3974名渔民全部上岸。

  围绕建设美丽扬州,扬州坚持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3篇文章,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城市美与乡村美相协调,全力打好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深入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去年,扬州整治城区老旧小区32个,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21个。

  践行嘱托,扬州将继续坚持“两山”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样板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源 吴琼 实习生 王安琪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蒋文超摄)

  刘江瑞 摄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扬州是个好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对扬州的称赞仍然回荡在耳边;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正在扬州成为自觉行动。

  “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 ,总书记的一个“水”字,揭示了扬州发展兴盛的奥秘。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扬州文化旅游名城的一个景点,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里的欢声笑语,渗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江都水利枢纽的那一江清水,带着长江上游包括扬州人民的深情厚谊,一路跳跃着流向北方。

  “好地方”如何好上加好?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核心支撑。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始终扭住产业强市不放,不断夯实产业根基。加快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大力提倡“揭榜挂帅”,鼓励搞出“独门绝技”,争取手里握有“拿手戏”,怀里揣着“杀手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扬州风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

  “好地方”怎样才能越来越好?依托大运河,跨越扬子江,登上新高铁,立足宁镇扬,融入苏锡常,接轨大上海,奋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和“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坚持以“三都”品牌为依托,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做示范;以创造美好生活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把“好地方”的生态宜居环境打造得更好,向全国人民奉献可持续发展的“扬州样板”。

  储东涛(作者系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