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要闻 > 正文
他们的故事听哭观众,扬州举行庆祝中国医师节活动
2020/08/19 19:03  扬州日报-扬州网  

  活动现场,观众聆听“最美医务人员”事迹讲述。 庄文斌 摄

  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昨天下午,扬州举行庆祝2020中国医师节活动,一批优秀医务工作者获得表彰。活动中,5位讲述人分享了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主任张设、扬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科副主任医师孙广友、江都区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与规划免疫科科长王月萍、高邮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葛学顺、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郑瑞强5位优秀医师的先进事迹,他们的故事让不少现场听众感动落泪。

  两张不同的“答卷”

  “那段时间真的特别辛苦,她没有休息过一天,而且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江都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万久琴口中的“她”,就是江都区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与规划免疫科科长王月萍。

  万久琴讲道:“因为连续在抗疫一线工作,王月萍没有时间陪伴今年高考的儿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孩子通电话。一天,王月萍利用吃盒饭的间隙给儿子打了个电话,想给儿子加加油。儿子接起电话,说了一句‘妈妈,我好久没吃到你做的菜了,好想念’。”这句话让现场不少观众瞬间哽咽。

  万久琴是同事王月萍事迹的讲述者,她说:“我与王科长是同一个科室,在疫情防控中,我们答的是同一张考卷。这张考卷中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所幸结果让百姓比较满意。”

  “回想起抗疫最吃紧的时候,整个疾控系统的每一位同事都是不分昼夜,每天都在加班。”万久琴说,记得有一次,凌晨3点接到一个求助电话,同事们10分钟内就赶到现场。“没有人有怨言,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同心抗疫就是我们能答好这份考卷的核心力量。”

  “儿子最终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并没有因为我长时间顾不上他而耽误学习,这令我很欣慰。”王月萍告诉记者,自己和儿子在不同的战场,虽然每天见不到面,但是会相互加油鼓劲,彼此一起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答卷。

  忙得忘记了医师节

  “他是我市第一位驰援武汉、最后一位返扬的医务人员。”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葛辉是郑瑞强事迹的讲述者,他自己也是江苏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他介绍,郑瑞强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是国家卫健委最早派往武汉支援当地医院的4名专家之一,也是在抗疫中闻名全国的“重症八仙”之一。“在圆满完成支援武汉的任务后,7月,他又受国家卫健委委派出征新疆。目前仍然坚守在新疆抗疫一线。”

  在抗疫一线,郑瑞强把丰富的医疗经验和救治方法带到定点医院,把生机和希望带给更多的人。

  昨天,记者电话连线了远在新疆的郑瑞强,他也向记者分享了最近的工作。“我每天要和‘战友’们一起对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逐个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的救治方案。专家组成员要分组对所负责的定点医院病区进行查房,并对定点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每天晚上还要和其他专家开‘碰头会’,进行工作总结分析。”郑瑞强说。

  当记者说起8月19日医师节时,电话那头的郑瑞强愣了一下,随后抱歉地说,忙得忘记了日子。据了解,在新疆与新冠病毒斗争的郑瑞强没有休息时间,更没有周末,就连与家人联系,也只能压缩在白天工作结束后、晚上“碰头会”前的那半个小时。

  “有空的时候会在那半小时里跟家人报个平安,家人对我的工作也十分理解。”郑瑞强表示,医师节对他而言不是节日,更像是一种鞭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业担当。”

  作为郑瑞强的同事,讲述者葛辉同样忙碌。活动还没结束,他就匆匆离开,赶回医院继续工作。“从郑瑞强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他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大爱无疆诠释了为人医者的担当,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葛辉说(记者 丁云 王诗韵)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