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扬州 > 要闻 > 正文
美丽 扬州怎么把这个形容词变成动词?
2020/08/05 12:50  扬州网  

  广陵科技生态新城。资料图片

  7月29日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勾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围绕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

  8月3日,在扬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上,“美丽扬州”有了自己的规划图、施工图。“产业发展是美丽幸福的根基,生态宜居是美丽幸福的底色。”扬州市委书记夏心旻表示,宜居宜业就是“美丽扬州”的内核。

  千百年来,“美丽”一直是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魅力名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写下的千古名句,生动诠释这个“形容词”。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 “美丽”不是空想的诗与远方,扬州人正在比学赶超中展现新作为,“干好下半年,跑好后半程”。“美丽”这个“形容词”里饱含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变成扬州真抓实干的“动词”。

  “过去完成时”的动词弥足珍贵:收获由负转正的“1.1”

  又到年中关键时。7月22日,扬州统计调查部门发布上半年全市经济发展形势“成绩单”。翻看这份“半年报”,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令人振奋:上半年,扬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3.8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由一季度同比下降5.6%转为上半年实现正增长,扬州这“1.1”的取得,显得尤为弥足珍贵。

  经济回暖的背后,是扬州紧紧围绕夺取“双胜利”、聚力“六稳”“六保”,始终紧扣发展高质量的喜人收获。

  “撕开”疫情的缝隙,才能看到“阳光”。上半年,扬州细化落实“一见底、两彻底、三到位”防控举措,坚持用好“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模式,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从2月17日起实现疑似病例“零新增”,到当月29日实现确诊病例全出院,从武汉返苏来苏人员占全省15%到确诊病例仅占全省3.6%,扬州防疫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疫情防控形势基本好转后,扬州首先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6000多人参加、一直到村和社区的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动员大会。

  统一思想、夯实基层基础后,扬州迅速组织春季产业项目视频签约,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全面部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行动,绘制产业招商图谱,聘请千名“招商大使”。疫情期间创新开展“云招商”,疫情稳定后赴上海、深圳等地招商,全市签约项目211个、投资超2500亿元。

  一幅经济复苏的“热力图”背后,是扬州突出保市场主体,精准制定落实服务企业“2号文件”和专项扶企稳企政策,建立完善重点企业政务服务专员制度,开展规模企业“户户到”和小微企业“点对点”行动,有力促进各类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复市,稳住经济增长基本盘。

  冲寒已觉东风暖。扬州全力以“复”,全力以“福”。“半年成绩单”公布短短数天后,夏心旻就主持召开市直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市直27个部门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2020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紧紧围绕“美丽幸福扬州”建设重点项目,逐一汇报计划在2-3年内推进实施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人人看不足,找办法、拿方案,只谈短板、问题和改进措施。

  标兵疾行,追兵逼近。夏心旻要求,扬州各级各部门要以各自领域的国内先进城市和地区为标杆,比出干劲、学出本领、赶出实效、超出预期。

  “现在进行时”的动词:“美丽”在扬州鲜活描绘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的关键之年。在当前变化变局加速演变的形势下,如何抓住城市发展机遇,关系着扬州以什么样的姿态迈上基本现代化新征程。

  长江经济带建设、运河文化带建设、2021年世园会、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一体化……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扬州汇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答好“考卷”。机遇大家都有,关键看谁能抓得住、抓得好。

  “产业兴盛才能带来就业兴旺,激发创业热情。要让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在扬州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抓紧启动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马城际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要素、科教资源、年轻人才向扬州流动集聚。”

  “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示范性颐养社区建设,让年轻人无后顾之忧。”

  吸引年轻人推进产业创新,成为扬州这个古城最迫切的愿望。

  发力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强劲发展;聚焦“323+1”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建强载体,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签署南京江北地区至仪征轨道交通研究合作协议;激活企业活力,开展规模企业“户户到”和小微企业“点对点”服务,帮助企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堵点断点痛点,打造开放包容、亲诚友好的营商环境。

  7月16-17日,扬州四套班子领导带领各个市县区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14项制造业重点项目观摩过堂。如果说前一天半的观摩,扬州各区县主官感受到“学”的动力,17日下午的推进会则更多传递“比”的压力。

  会场上,打开各人面前的文件袋,当天《扬州日报》尤为醒目,头版刊登的5张表格不仅对各区县和功能区块的制造业项目开工、竣工等情况进行公示,而且按高低进行排名,成绩优劣一目了然。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源”和“根”,是扬州打造新兴科创之城的根本所在。对冲和消解疫情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制造业项目起到关键性作用。抓制造业发展,抓项目推进,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干起来。最近这段时间,扬州在重大项目服务推进、市领导挂钩联系、考核等方面频频发力:

  从涉企服务关联度相对较高的38个市级机关部门中,遴选150名副处职以上干部,担任重点企业“全天候客服”,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行政许可、落实兑现政策性奖励和优惠;

  扩大扬州“小微惠贷”资金池规模至5亿元,以此撬动银行无抵押贷款50亿元,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优惠贷款,贷款利率参照同期LPR至少下浮25个基点,年内新投放“小微惠贷”贷款超30亿元;

  鼓励和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扬州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首次采取“事前”奖励的专题发包方式,助力入围研发项目早日开花结果。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扬州不断完善制定权责清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坚决消除审批“灰色地带”,加大“中梗阻”治理,践行“马上就办”,营造开放包容、亲诚友好、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近通报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在31个省(区、市)160个监测城市中,扬州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以87.39分的成绩居第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同时拥有长江与京杭大运河、长江与淮河两个“交汇点”。长江环境问题整改、生态修复、沿江产业转型升级、长江十年禁渔……在长江大保护这场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硬仗中,扬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如火如荼,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园正按序时进度加快推进,运河大剧院预计今年底可正式投用……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全力打造反映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工程,谱写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

  产业创新、交通建设、长江大保护、信用城市建设……7月4日召开的宁镇扬党政联席会议上,五项事关宁镇扬未来发展的合作协议签署,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再次提速。扬州主动跨江融合,把工作放到长三角一体化这个“大三角”和宁镇扬一体化这个“小三角”中去定位和谋划,积极参与合作。“三市同城”的美好未来,正从“写意画”变成精细而清晰的“工笔画”。

  一件件大事实事的落实落地、一项项规划工程可观可感,美丽扬州正鲜活呈现。

  “将来进行时”的动词: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最近一段时间,“323+1”在扬州成为高频词。“323”植根于扬州的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8大先进制造业,而后面的“1”,是建设新兴科创名城主航道上驶来的“一号舰”——航空产业集群。“323+1”是扬州高质量发展的基底,也是谋划“十四五”,勇做“优等生”的主要抓手。

  壮大产业、带动就业。聚焦“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航空装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旅游康养、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力争2022年工业开票销售突破7000亿元。以产业的兴盛带动就业的兴旺。

  建强载体、促进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行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改力度。围绕“政产学研金”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强化与大院大所、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快招引、共建、提升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综合体建管用水平,服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深度推进产业科创,不断壮大科创产业,让每一位科创人才都能在扬州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尽情释放创造活力。

  提升园区、加快开放。全力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二次振兴”,加快开发园区创新转型、高新园区提档升级步伐,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等关键,使园区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撑,以产业创新共建共享为动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加大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招引力度,拓展与大型国企、央企的合作广度,抓紧启动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扬马城际建设,开展沿328国道科创走廊规划研究,加快推动产业要素、科教资源、年轻人才向扬州流动集聚。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进一步放大国家“双创”城市示范品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办理建设许可、获得信贷、用地保障、科研项目招投标等,着力简化审批许可,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和企业诉求受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千方百计保护好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创新活力,让每一位企业家都能在扬州成就创业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宜居对扬州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宣传词,此次扬州市委全会赋予这个词更具体的内涵:“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城市美与乡村美相协调。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协同推动长江大保护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聚焦新一轮宜居城市建设,扬州从最基础、最迫切、老百姓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入手,打好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等“六大硬仗”;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开展“三大行动”,2022年全市将打造特色田园乡村40个,美丽宜居村庄750个。同时,在群众就业增收、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养小“需求、公共服务质量上,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建设美丽城市、激活扬州三张“金字招牌”,成为此次扬州市委全会热议话题。

  这些年,扬州陆续摘得“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称号,为城市“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提供充足的原材料。5月底以来,扬州夜经济日益火爆,瘦西湖夜游和长春路夜市成为城市旅游新热点。扬州正在做和即将做的“品牌文章”远不止这些:

  精心打造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加快建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推动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用世界语言讲好运河的扬州故事;

  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馆,提档升级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推出一批美食网红店、“打卡地”,打造一批美食集聚街区和100家淮扬美食示范店。培育50家开票销售5000万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0家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餐饮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明清古城整体创建5A级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精心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文化产业园,规划建设“东亚文化产业合作(扬州)园区”,持续加深与东亚文化名城的常态化交流。

  如何放大“三都品牌”效应,把“金疙瘩”变成“真首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扬州陆续破题。

  没有等来的“美丽”,只有拼出来的精彩。站在新起点上,扬州努力把“形容词”变“动词”,把蓝图变成现实模样。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