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盐城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72)|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圩东村:种好“摇钱树”,蹚出致富路
2022/11/02 07:23  新华报业网  

  关键词:#产业兴旺#

  “河堤圩堆树成林,道路两旁树成行,农田沟边树成网。”上世纪90年代,盐城市大丰区圩东村利用海堤、圩堆、青坎、河坡、沟边大搞植树造林,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应对台风、雨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成为全国有名的“绿化造林千佳村”,全村成片造林活立木蓄积量达1万多立方米。

  圩东人相信,只要敢于闯和拼,“资源贫瘠之地”也能长出“经济林”。近5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梨园经济”和“秸秆经济”,补齐产业短板,预计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突破80万元。

  

  金秋丰收季,果农李安国的种植园里,清甜香脆的梨子挂满枝头,风一吹,空气中飘着果香。

  “期待了3年,现在终于挂果了,心里的石头可算着了地。”2019年深秋,圩东村在全镇公开选拔大户种植1000亩流转土地,来自邻村的种粮能手李安国被认为是当时最有实力的竞争者之一,“多年前,我做过粮食贸易,开办过棉花加工厂,近几年一直在忙活大面积种植粮食,种梨树虽然是第一次,但早有浓厚兴趣,并且对种植方法多少有点了解,有机会就想尝试一番。”

  在圩东村种梨,吸引李安国的,还有一些“特别的点”:头三年免租金;水利灌溉基础设施比周边村子好;村“两委”请来省里农业技术专家蹲点指导。“种水果,挂果之前那两年投入比较大,5万棵树苗就要45万元,人工费用大概60万元,防鸟网费用也要10万元,还有肥料、农药、防草布等加起来也得有80多万元。”李安国盘算着,自己的400亩梨园预计今年产量亩均可达1000斤,毛收入能有100万元,“看今年这长势,明年产量预计翻倍,原计划用3年时间回本,现在我很有信心。”

  “种果树,风险大,但利润也很可观,最主要的还是要做好管理,一防虫,二防鸟,三要防台风。”李安国直言,因为有农科专家“坐镇”,病虫害防治已不成问题,但今年的台风着实让他惊了一下。“一般情况下,梨子7月份左右就可以采摘了,在这之前有台风问题倒不大,就担心采摘季刮大风。今年我们这儿风小,你看那些防鸟网就已经被吹得不成样子了,我正在选购更结实的网子。”

  村干部:

  捕捉商机补上产业发展短板

  多年以来,没有好的产业一直是圩东村发展上的短板,直到2014年村里启动第一批土地流转,在产业发展上逐渐有了点眉目,2019年又开始打造圩东千亩梨园项目。作为村里产业项目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之一,34岁的返乡能人王伟明摊开“接棒”村党总支书记以来的“圩东账簿”,细述村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未来增长空间又在哪里。

  “圩东有种经济林木的传统,也有村民尝试过种植梨树,由于砂性土壤适宜,效益还不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班子成员调研摸排资源状况,开会进行民主讨论,最终定下发展梨园经济。”王伟明坦言,对于土地流转,一直不敢马虎大意,“既要确保村里资产资源不流失,又要致富创出效益,这是一个考验。这1000亩梨园土地,是我们以每亩95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交给大户承包经营,前三年不收租金,但从第四年开始,大户需要在支付流转金之外,从产生的效益中拿出每亩200元给村集体,并且根据收成情况决定是否隔年递增200元每亩,以此体现发展成果共享。”

  去年,盐城市出台文件提倡秸秆综合利用,王伟明从中嗅到商机。“我有朋友当时正在安徽做秸秆离田利用项目,于是立刻以合作形式,请来他们的机器支援,并联手本村党员和农机大户共同组建梨花圩农机服务公司。仅今年夏收就收集秸秆近2万吨,保证了近6万亩夏熟秸秆得以离田利用,既培育了产业、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秸秆离田,既能给附近奶牛场做饲料,又能作为基料培育木耳、蘑菇、银耳等食用菌,还能运到电厂发电。”谈及秸秆利用方向,王伟明充满信心,但又流露出一丝不安,“我们本想自建一个加工中心,这样产出效益会更大,目前土地指标问题已经解决,但由于300万元投入额大于集体经济年收入,上级担心形成新的村级债务,还没有批复。”

  “本打算厂房让企业来建,这样不会出现村集体负债问题,但又得考虑到期限以后厂房谁来接盘、土地又该如何收回。”王伟明期待,在产业发展上能有更多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

  “原住民”:

  相信农村肯定会发展起来

  圩东村,顾名思义,圩堤东边的村庄,从地图上看,相距黄海边不到20公里。“我们这里以前是潮间带,村子曾叫‘灯塔村’,随着海水不断往东退,后来才改的名。”每每跟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宗荣俊总要追远怀古。

  修条、压枝,每一个动作都很娴熟,尽管已迈入花甲之年,宗荣俊还是闲不下来,每天一大早就在村里的千亩梨园内忙碌着。“比起种地,这活儿不累,我闲着也是闲着,做点事生活才能更有‘嚼头’,收入也增加了,像我一天工资不低于100元,有点技术的,能达到150多元。”

  宗荣俊家里有11亩耕地,在过去,这是一家5口人的口粮地。“土地流转后,每年有一笔固定收入,跟自己种地相比,稳定、可观,而且再也不用受累了。年纪轻一点的,可以去附近厂里上班,老一点的就在种植园干点活,很自在。”

  在宗荣俊看来,一个村要发展,首先不能“背债”,有多大力、做多大事,稳步前进。“我们村是大丰区第一批‘无债村’,这一点就很值得骄傲。”

  【专家点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高珊:

  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绿色产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圩东村致力于梨园经济和秸秆回收利用两棵“摇钱树”,站在了生态产业的“风口”,成为照亮前途与希望的“灯塔村”。启示有二:一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这是当前及未来时期振兴经济的新机遇。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实现生态资源产品价值的必由之路和绝佳优势。二是真心实意为企解难。种植经济林木前期投入大、见效比较慢、收益期限长,村集体换位思考,展期操作,既减少经营者前期成本负担,让他们专注生产投入,又保障村民土地流转收益,拓展集体所有资源升值空间。

  江苏百村联合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包括新华日报社记者顾雷鸣杭春燕吴琼王梦然王建朋颜颖,省委研究室叶绍芳储胜金,省农业农村厅李明朱斌)

  视频团队:交汇点新闻(高鑫 余勤雍王子杰王悦谋 赵宇周天琦王昊晨唐澄)

标签:
责编:李爽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