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无锡 > 要闻 > 正文
建党百年•锡心领航百名支书话追梦⑤|周斌:关键时刻担重任,勇当乡村蝶变引路人
2021/04/23 14:44  交汇点  

  【编者按】

  他们是唱响基层党建的“好声音”,他们是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们是社会基层治理的“排头兵”,他们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助推器”,他们更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奋斗在无锡4700多平方公里热土上的村社区书记。

  2021年,奋进的中国迈上新的征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在继往开来之际,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联合无锡市委组织部联合推出建党百年·锡心领航百名支书话追梦专栏。以立体化探寻无锡市村社区书记的故事,深度挖掘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所坚守的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

  今天,本栏目推出的第五位村社区书记——周斌,他曾获得2020年江苏好青年荣誉称号。走近他,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位年轻书记究竟是如何带领曾经的“软弱涣散村”发生蝶变!

  周斌:关键时刻担重任,勇当乡村蝶变引路人

  初春时节,走进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院士文化公园里砚池、步道、花树相映成趣……

  两年来,从“软弱涣散村”到“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七房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系列荣誉的背后,离不开党委书记周斌的真情付出。

  搭建队伍团结居民,

  议事协商制度缩短心心距离

  地处无锡东部的七房桥村历史悠久,诞生了国学大师钱穆、力学专家钱伟长,“一门六院士”的佳话更是在当地广为流传。然而,前几年由于村党组织班子缺乏凝聚力、责任心,七房桥村各项工作排名靠后,不仅是区街重点关注的“软弱涣散村”,村民也颇有怨言。

  破解工作困境,关键是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好班子。2019年5月,“85后”的周斌从街道机关来到七房桥村,担任村党委书记。一上任,他便带领村委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全面调整不负责任、能力不强、作风不实、群众威信低的干部,还注重从文化素质高、服务意识好、工作能力强的创业青年、致富能手、退伍转业军人中培养选拔干部。不到一年,一支平均年龄35岁,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便形成了。

  “村党委班子有了,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还得把村民团结在一起。”通过一次次走村串户,周斌发现,要把村里的工作做好,不仅要有一支新的“班子”,更要把村民团结在一起。2020年1月,在周斌的提议下,七房桥村创新实施“院落板凳会”项目,不设主席台,没有讲话稿,十几条板凳,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把说事的场所从室内搬到室外,把议事决策的话语权交给村民群众,小到居住环境、邻里纠纷,大到就业、入学、生活困难,就村民普遍关心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房翻建、村道维修、村务公开、惠农政策等话题议事协商。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周斌说,以前村里工作难开展,主要是“干部忙着干、村民旁边看”,甚至出现群众唱对台戏、冷眼旁观不买账的尴尬情况。“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首先要赢得村民的信任和理解。”

  建设美丽乡村,“软弱涣散村”迎来新“蝶变”

  有了新的队伍,有了新的议事平台,七房桥村也迎来了新的“蝶变”。

  走进七房村,全新落成的院士文化公园格外引人注目。置身院士文化公园,细细品读钱氏家训,仿佛一下子就触摸到了“一门六院士”的时代传奇。

  “‘一门六院士’是我们七房村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周斌介绍,此前很多人并不知道钱穆、钱伟长的故居在七房桥。守着“双钱”至宝,如何将钱氏文化元素通过公共空间展现出来,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七房桥村党委决定以“文农旅”为思路建设美丽乡村,围绕钱氏故居、村委故居区域,新建了一个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其中就包括村委办公区东侧的院士文化公园。“我们在文化公园里铺了一条985通道,寓意只要走985步,高考学子就能考取‘985’高校;还在公园内种了6棵榉树,代表钱氏家族的6位院士。”

  从七房桥村委出发,沿飞凤路一路行驶,跨过伯渎河,一片白色的崭新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七房桥村的“新江南人家”。走进其中,39幢中式别墅排列整齐,每户有250平方米,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全部走地下,还集中设置了停车位。据周斌介绍,这里原来是20多家小散乱企业,拆除后留给村民翻建新房。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规划设计专门邀请了无锡首批美丽乡村设计师操刀,七易其稿才成了现在的模样。别墅旁边建设了养老公寓,颇具规模的村民活动中心能够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

  在一栋小白楼前,记者巧遇正在看房的七房村村民老钱。自从房子动工,老钱隔三岔五就会来看一眼。“村里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一到黄梅天屋顶漏水、墙上渗水,早就想翻建。想到以后能住在这里,感觉连空气都是甜的。”

  以富民增收为落脚点,乡村振兴踏上新征程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把农民的积极性、责任感调动起来,乡村治理才会有效。”周斌介绍,去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动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一起干,先后有2800多人次参与,现在房前屋后、路边河边,已基本看不到乱堆杂物了。今年,七房桥村还要大范围地建设美丽乡村,利用‘文农旅’的文化优势,将更多人吸引到七桥村来。“七房桥有底蕴,如何把七房桥打造得更好,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在乡村治理的同时,在周斌带领下的七房桥村党委还通过建立“红色驿站”,不断优化对村民的服务,赢来广大老百姓的一致肯定。“我们链接了一些外部资源,如卫生院、银行,卫生院会定期上门为村民量血压以及做一些卫生知识的宣讲。银行也会定期上门做一些防诈宣讲,甚至一些简单的业务也可以直接上门办理。”

  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增收。在村书记岗位上近两年的周斌,今年开始又对七房桥村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盘算。“之前陆陆续续拆了一些老百姓的房子,这些地方后面可以用来安置一些新业态、新项目,如研学项目、民宿等。”周斌透露,鸿山街道土特产很多,一旦引流项目成功落地,将给当地百姓带来更多机遇。除此以外,七房桥村一直以种植葡萄为产业,接下来还计划将这一产业向上游发展,在七房桥村建一个苗木基地,通过上下游并行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扬帆奋进迎蝶变,乡村振兴启新程。如今的七房桥村变美了,村民高兴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走进新时代,乡村振兴也要踏上新征程。”周斌说,接下来要加快让七房桥村“旧貌焕新颜”,办更多顺民意、暖民心的好事实事,让老百姓有实打实的获得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纪树霞 李楠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