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无锡 > 要闻 > 正文
【家在江南】融通古今,赓续江南精神家园
2019/10/22 21:56  新华报业网  徐宁  

  

  

  

  

  118座祠堂,串起千年吴地家风

  

  在无锡惠山古镇只有0.3平方公里范围内,京杭大运河支流惠山浜从古镇缓缓穿过,窄窄的河道刻满了岁月的斑驳陆离,河道两岸,祠堂林立,至今保存着1500年来的古祠堂及遗址118处。祠堂依山而建,左右相邻,成巷成街,以江南民居庭院形态为主。

  “吴地历史上的重大变迁和文化轨迹,都可以从祠堂中寻到端倪。可以说,祠堂群是见证无锡历史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过氏分会会长过耀华说。

  

  惠山古镇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唐,兴盛于明清。据不完全统计,各类祠堂所祭祀的历史人物多达180多位,其中宰相级的就有黄歇、李绅、张柬之、陆贽、范仲淹、王旦、司马光、李纲等9位。近代以来,一批民族工商业先行者如荣氏、杨氏、钱氏等家族,因其所从事的纺织、建筑、面粉等行业聚集四方商贾,一批行业祠和会馆祠先后在惠山古镇建立起来,为惠山祠堂群留下了近代工业文明的烙印。

  

  

  一个面积只有0.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是什么吸引了从古至今的名门望族云集于此,建祠立庙?

  过耀华认为,祠堂群揽惠山、拥太湖,自古就是江南名山胜地,明清以来又是全国重要的“米市”、“布码头”,康熙、乾隆曾14次到此巡幸;江南名刹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寄畅园云集次第,风水极佳。就好比如今的购房一样,古代有钱人也热衷选黄金地段、风水宝地,而惠山浜一带素有“食供四方,衣被天下”之称,因此这里成为建祠的风水宝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惠山古镇

  如今,惠山祠堂群不仅是承载1500多年人文历史的载体,更成为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徐氏分会会长徐元生对记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孝道文化,惠山古镇的祠堂文化博大精深,春申君祠、华孝子祠、陆子祠、司马温公祠、范文正公祠、过郡马祠……每个家族姓氏几乎都留下家规家训,总体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 、廉、耻”。漫步古镇,这里的一梁一柱,一砖一瓦,都能感受到深厚的忠孝文化底蕴,流传着千古的家风家训家教,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诗意审美,江南文脉的标识性符号

  每天,寄畅园都会拥入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行走于小桥流水之间,品味着精雕细刻的江南建筑,而这里的山石树木、亭台窗廊,也平静从容地面对来来往往的参观者。

  

  古运河

  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万历十九年,其后人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惠山是寄畅园的背景,映衬在锡山龙光塔下,山外有山,楼外有楼,“青山正补墙头缺”用在这个园子再恰当不过。将自然之情释怀于园林中,这是古代文人对自然最为巧妙的移植。

  细数江南大大小小的千余座园林,它们凝聚了中国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儒道哲学、山水诗画被大量融入其中,它们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也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

  在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看来,“诗性生活”是江南文化典型的文化标识。就如江南园林,在一般人眼中用来遮风避雨的房屋,但江南人把它过成了诗。他幽默地说,“在江南不用追求诗和远方,我们把它做成了园林。”庄教授认为,以寄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不仅是一处景观形态,更是人间天堂的标志性符号,体现了江南人对美好和谐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创新为魂,让江南更精彩

  

  清名桥

  在无锡市区,沿运河坐船徐行便可穿过大名鼎鼎的清明桥,步入“古今同在”的南长街。

  和惠山古镇一样,经无锡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后的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不只是“火”了起来,更“活”了起来。

  漫步清明桥南长街,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等众多人文景观于一体,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多元汇聚,不仅具有独特的江南文化特色,延续了运河古韵的历史文脉,如今更成为江南文脉赓续绵延的精神家园。

  而今,南长街已不仅成为文化旅游的桥头堡,更是文化创意的前沿阵地。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创客深藏古街小巷,成为南长街靓丽的风景和活力之源。

  南长街447号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上赫然打着“O&D——独立设计师孵化平台”字样,走进去是充满设计感的手工帽子、定制服装,甚至在二楼还有一个“心理沙龙”。“O&D”品牌的创办者是前年才从苏州大学毕业的昆山姑娘张晓彤,学设计出身的她喜欢南长街时尚与古典的韵味,决定在此创业。张晓彤说,江南的文化元素为她的创意提供了无限灵感,一款名为“碎夏”的旗袍,面料和款式设计上都有无锡本土文化的影子;而结合了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审美观念的简洁西装则被她直接命名为“江南的春”。

  

  创新,始终是江南文化的灵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樊和平对记者说,今年江南文脉论坛以“文脉传承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主题,其目的就是通过文脉论坛、文脉工程响应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寻找到长三角一体化共同的文化传统、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来推进文脉传承,而创新是关键。

  以创新创意为灵魂的基因,一直在江南文脉的血液中流淌,它也必将引领江南文脉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交汇点记者 徐宁/文 赵亚玲/摄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