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泰州 > 要闻 > 正文
城事 | 两区融合建“特区”,倾尽所有壮大“第一产业”,泰州在下一盘什么大棋?
2021/07/03 15:20  新华报业网  

  6月28日,一个值得纪念和载入泰州史册的重要日子。

  这天,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合发展暨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大会,在中国医药城会展中心召开。一听这会议,关键词有两个,也就是“融合”和“中国医药城”。

  融合,就是要把两区,即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合而为一,聚集要素资源,办好“特区”,把中国医药城推进快车道。这是泰州加速推动“中国医药城”建设迈出重要一步,是这座城市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

  “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必须真正做实‘举全市之力’的机制举措,人人争当服务员、个个都做店小二,用最好的资源、最强的保障,为中国医药城发展创造最优越的条件,为奋力开创幸福泰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在大会上的发言,点明这个大动作背后的深意。

  泰州如何下好这盘“改革大棋”,着实令人瞩目和期待。

  01 挺起“第一产业”坚实脊梁

  先来说说两区融合。

  1997年,泰州市高港区成立,在敢闯敢拼、实干争先的状态激励下,高港区在乡镇的基础上托起一座初具现代化风采的滨江港城,连续多年位居泰州综合考核前列。

  泰州医药高新区从零起步,在一片农田上奠定千亿医药产业的坚实根基,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蝶变之路。它是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以医药健康产业命名的高新区,是全国唯一的部省共建的医药高新区。

  今天的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集聚扬子江药业、长城汽车、阿斯利康等一批龙头型企业,以及硕世生物、迈博泰科、康为世纪等一批成长型企业,摘得国家和省里的一块块“金字招牌”。数据显示,两区以占泰州7%的面积和10.7%的常住人口,为泰州贡献18.3%的GDP和24%的财政收入,可以说,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泰州医药产业基础雄厚,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产业地标。在疫情防控中,泰州医药产业表现不俗。去年7月,史立军在接受新华日报总编辑专访时提到,“苏中科创第一股”硕世生物成功研发江苏首个新冠病毒检测试剂,扬子江药业、济川药业的多个产品被推荐为中药补充治疗药品,康为世纪等企业累计生产检测试剂盒600余万人份,供应全国各地350家疾控部门和医疗机构,77家企业纳入全国和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作出“泰州贡献”。

  当前全球疫情充满更多不确定性,医药健康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蓝海”,国内多个城市争相涌入。就拿江苏来说,13个设区市有12个把医药作为主打产业。全国400多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一半都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方向。可以说,要驶入幸福的“蓝海”,必须冲过竞争惨烈的“红海”。泰州又如何牢牢抓住自身优势,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医药城?史立军用“三个唯有”来展示泰州勇于争先的决心与底气:

  唯有主动求变、积极应对,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朝着“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目标努力迈进,才能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唯有更大范围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更高水平整合发展资源、集成竞争优势,才能挺起医药这个泰州“第一产业”的坚实脊梁,做靓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名城;

  唯有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升级,推进区域功能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才能真正实现“一核”与“三极”的无缝对接,开创幸福泰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集中力量办大事,泰州倾力打造中国医药城的决心,早已有之。来看两区融合的决策脉络——

  2019年2月20日,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正式建立两区融合发展联动机制。

  2020年12月30日,泰州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正式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

  今年6月22日,江苏省委编委会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两区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

  02 两区如何融合成“特区”?

  融合蓝图展开,发展战鼓擂响。

  泰州两区融合而成的“特区”,有何特别之处?史立军对此作出明确定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作为“特区”、核心区,要发挥核心作用、作出特殊贡献,勇立改革创新潮头、争创更多第一唯一,努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产业新高地、科技创新新高地、对外开放新高地、民生幸福新高地。

  “瞭望君”注意到,对于新生的“特区”发展目标,泰州抬高标杆,明确提出到2023年,医药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1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

  两区融合打造“特区”,首要任务是做强医药产业,竖起医药产业“第一产业”的最强地标,战术要点就是抢抓项目、强攻特色。

  走特色发展之路,大力巩固化学药、中成药等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提升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新兴产业能级;

  走集群发展之路,精准开展医药产业项目策划和招商,围绕产业链图谱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催生产业集聚的“葡萄串效应”;

  走联动发展之路,鼓励引导头部医药企业垂直整合上下游,高位嫁接技术、资金、市场,进一步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梯度格局。

  “瞭望君”注意到,泰州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实行“区政合一”,这是泰州用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一招,破解发展深层次难题、重塑体制机制优势的重要成果。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将会成为泰州医药产业特区发展的最亮底色和最强基因。

  为此,泰州从园区改革、平台建设、人才集聚、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多向发力,比如全面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励竞争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将平台建在产业链上、服务到企业急需处,加快实施人才家园工程,围绕项目招引、技术孵化、投产销售等探索更多“四个90%”……

  改革创新,不仅是行动引领,更是考核标准,就像史立军在大会上所说:“市里看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改革创新,不是看一般性的工作举措、数据指标,而是看是否在‘没有先例’的方面最早做出成功案例、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做得更好更快,看标志性品牌有哪些、引领性作用发挥得怎么样。”

  打开《泰州市做强城市两年行动计划》,不难发现,在泰州力推的 “一核三极三城”布局中,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涵盖“一核”“三极”“一城”。可以说,这是泰州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也是最有可能做成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气息的板块。因而,这个“特区”势必要产城融合、普惠民生,方能打造幸福泰州“最美窗口”。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融合发展,说到底就是强强组合,要把泰州的发展高度顶起来。两区融合后,泰州市委统筹全市干部资源配强阵容。面对发展的压力、稳定的压力、整合的压力,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干部如何打开局面?史立军指出,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下功夫,以单项工作的争先创优,带动全局工作的整体提升,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发展的“一池活水”,激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江海奔腾”。

  03 书记市长一线当好“施工队长”

  大健康产业用地50%左右的重点倾斜,财税方面的全额补助,3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50亿元的产业直投基金……这是《关于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一串数字,数字背后是泰州的最强决心:

  最大程度回应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发展诉求,最大限度拿出泰州的发展“家底”,最大力度赋予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增势扩能的发展空间。

  “只要是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需要的,我们能给的都给、坚决给到位,暂不具备条件的也努力给、创造条件给。”史立军特别强调,全市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中国医药城建设,“各个板块、各个条线,都要站高一层、靠前一步,把中国医药城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用最优的资源、最强的保障,为中国医药城发展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泰州举全市之力,聚合要素资源,为的是高高昂起中国医药城的龙头,为的是 “全市协同、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加快构筑医药产业“1+N”发展格局。

  “瞭望君”注意到,此次泰州专门成立中国医药城建设发展委员会,史立军和市长朱立凡担任主任,党政主官站到第一线,当好“施工队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市级部门搭好梯子、主动服务,各市(区)找对路子、错位融入,“部门主要负责人既要沉入一线办公、现场解决问题,也要明确专人专班、开辟‘绿色通道’,为中国医药城发展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建设中国医药城,“各方面都是主力军、每个人都要认领‘责任田’。”史立军强调,眼前要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做好兑现落实的事。进一步做好政策措施的细化分解工作,每条措施都要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项目化推动、清单化管理,推进确保有力、落地务必见效。

  二是做好对接上争的事。部省共建机制,是中国医药城最有力的外部支持。要聚焦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突出问题,创新联络方式,丰富沟通渠道。推动药品审评中心设立、药品进口口岸城市创建等。

  三是做好放权赋能的事。全力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展减负松绑、蓄势赋能。全市上下要形成这样一种自觉,凡是有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都要在医药领域率先探索,都要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率先实践。

  顾祥忠 摄

  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建设中国医药城,泰州大兴实干之风,“正确用人”激发活力,“奖罚分明”激昂干劲,“宽容失误”激励担当。“坚决为敢闯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史立军说。

  盛夏已来,泰州雄心似火。这座城市上下同心,并肩战斗,携手踏上制胜未来的医药产业新赛道。相信他们一定能以改革勇气办好“特区”,在地标产业升级中抬升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