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泰州 > 要闻 > 正文
长江之约——一个渔民后代与“母亲河”相依相守的动人故事
2021/05/20 15:5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5月20日,长江江苏高港段,一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将一尾尾河豚鱼苗放流长江。看着河豚鱼苗游进长江,这个汉子脸上露出会心笑容。

  这一天,是他自己认定的“放流日”。在这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他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向母亲河“示爱”。

  这个中年男子名叫陈伟,是渔民的后代,深受长江的馈赠。而长江放流这一举动,他至今已坚持了11年,还被评为“中国好人”。从“四大家鱼”到河豚鱼,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正一步步兑现当初与长江的约定:等我长大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母亲”的养育,为长江做点事。

  养 育

  年过半百的陈伟,对长江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感情。

  70年前,爷爷陈庭根从镇江扬中举家迁居到长江边的永安洲镇,从此以捕鱼为生;父亲初中毕业后,在浙江嘉兴做过篾匠,最终还是干起贩卖河豚鱼的行当;他生于斯、长于斯,长江是他童年最好的“伙伴”。

  陈伟4岁那年,妹妹呱呱落地。新生命的降临,给家里带来了幸福和喜悦。哪知道,妹妹出生还没满月,就因肚脐眼感染发炎住进了医院,这在当时需要一笔不小的治疗费,一般家庭都难以承担。幸好爷爷、父亲常年捕鱼、贩鱼,家里还存有积蓄。经过治疗,一个月后,妹妹康复出院。“没有长江,我们家很可能就没钱给你妹妹治病!”这个故事爷爷时时讲起,伴随着陈伟长大。

  捕鱼很辛苦,爷爷奶奶有时凌晨两三点就起床来到江边,用竹竿、网袋、绳子制成扳罾,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但收获颇丰。有时一网下去,能捕到近百斤鱼虾,鳜鱼、鲈鱼、银鱼、鳗鱼……躺在网袋里“撒欢”,满满的获得感在江边弥漫。“初一月半早晚潮,一潮晚三刻,二十一二三,潮不上滩......”这句爷爷根据每月涨落潮规律总结的顺口溜,陈伟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但对儿时的陈伟而言,快乐才是长江馈赠给他最好的礼物。家,距离长江江堤直线距离30多米。放学后、节假日,他带着小伙伴跑到江边,钻进芦苇荡内捉小虾;待退潮后,拿着脸盆捡起“困”在小沟塘内的鱼虾……就连每晚躺在床上,他都是在波浪声中进入梦乡。“记得当时一捉到小虾,就赶紧剥了壳放进嘴里,那味道可鲜甜了!”每每想起,陈伟脸上不由露出笑容。感恩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萌芽:“等我长大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母亲’的养育,为长江做点事。”

  长江,养育了陈伟一家三代人,也培育了这家人勤劳、助人的好品质。当时,有周边乡镇村民到永安洲镇买猪仔,有时钱不够需要担保人。但凡有人上门求助,爷爷陈庭根总会放下手里的活跑过去,“生活都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渐渐地,陈伟家多了不少“亲戚”,有的至今还有联系,无论谁家有了喜事,都会喊上对方来做客。

  放 流

  高中毕业后,陈伟帮着父亲打理贩鱼生意。每次经过长江边,他总会停下来看看母亲河。让他痛心的是,随着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日渐严重,长江渔业资源日渐衰退,童年记忆里再平常不过的“长江三鲜”渐成“稀罕物”。陈伟记得很清楚,自1997年的一个傍晚在长江惊喜看到一条野生鲥鱼后,他至今再也没有见过。

  2010年,高港区想打造一个以河豚鱼为主的江鲜养殖基地,当地主管部门负责人第一个就想到陈伟,盛邀他投资运营。“投入高、风险大,还累人,咱们家就安安稳稳地贩鱼,日子过得也挺好。”父母劝道。没想到,陈伟还是答应了。在他心里,搞养殖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放流。

  从第二年开始,陈伟每年都自发来到长江放流鱼苗。起初,他放流的鱼苗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主,从2018年起,他开始放流河豚鱼苗,是泰州市以个人名义出资增殖放流长江特有品种的第一人。“基地里的河豚鱼,一网捞下去满眼都是,肉嘟嘟、萌萌的,那刻我就想,要是长江里还有这么多的野生河豚鱼,那该多好啊!”陈伟感叹道。

  “钱赚多了,净往长江里扔”“人家想出名,我倒要看看他能坚持多久”……起初,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冷言相向,陈伟却满不在乎:“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嘴长在别人脸上,爱咋说咋说!”四年来,他累计花费近30万元,将23万尾河豚鱼苗放归长江。2019年,陈伟被评为“中国好人”。

  “2019年8月,有人在泰州内河捕获到一条河豚鱼,朋友拍照发给我。我一看,这条河豚鱼跟我之前放流的很相似。”言语间,陈伟很是兴奋,“这说明,河豚鱼在长江生存下来了,放流行动有了效果。”

  而在陈伟心里,还有一个埋藏多年的心愿——为长江野生河豚鱼“寻根”。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与中洋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渔业研究中心成功培育出适应人工养殖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中洋1号”,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暗纹东方鲀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水域,也是我们儿时最常见的一种野生河豚鱼,但随之人工养殖、基因退化,使其原生态的样貌有了明显差异。”今年,他不惜投入200万元,与南京师范大学开展技术合作,还建立了2000平米的鱼苗繁殖基地,“我们将把具有野生河豚鱼特征的鱼种挑选出来,再进行多代选育,最终繁育出原生态品种,再放归长江。”

  带 动

  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2019年3月,陈伟牵头成立“健康江来”志愿服务队,成员从起初的六七个已增加到23个。每逢组织长江清洁、放流等活动,只要他在微信群一倡议,其他成员立即响应。在保护母亲河的道路上,他越发觉得“不孤单”。

  来自扬中的张响锁,从事水产生意,两年前加入到“健康江来”志愿服务队。陈伟每年组织放流行动,她都积极响应,无论多忙也要赶过来。她说,身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陈伟坚持一天,自己就不会“打退堂鼓”。

  这份信任不是无缘无故的。去年,一朋友在江边垂钓被当地护渔队收走了渔具,找到陈伟请他出面“说情”。让朋友没想到的是,陈伟当场就拉下了脸,批评说:“拿走你的渔具不是目的,而是希望你能明白,保护母亲河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朋友红着脸写下保证书。

  “挺佩服他的,这些鱼苗可都是钱啊,说放就放了,一般人哪能做得到啊。”高港区护鱼队队长赵押宝和陈伟是老熟人,每年陈伟组织放流行动,他都会赶来帮忙。“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就希望能多一些像陈伟这样的人,用行动为子孙后代留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赵押宝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今年3月,《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两年,在保护长江的道路上,陈伟越干越有劲,逢人便说:“国家这么重视长江生态保护,‘母亲河’重焕生机指日可待。”

  在陈伟的办公室,写着“中国好人”字样的鲜红色绶带,被整齐挂在书柜上。闲暇之余,小女儿总爱缠着让他讲长江的故事,从妹妹治病到长江边嬉戏,再到放流,陈伟每次都乐此不疲。

  女儿不知道的是,虽已时隔多年,父亲童年美好的回忆依然不时出现在他的梦里。而如今,陈伟正通过努力,兑现当初的约定,将美好回忆逐渐化为现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鑫

  通讯员 邵釜明 杨鼎 李誉

  摄影 汤德宏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