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黄河岸边致富忙——青海尖扎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2021/04/10 14:43  新华社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萨尕尼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李加才让与妻子尚周玛、女儿曲珍措在家中合影(2020年1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顾玲 摄

  新华社西宁4月9日电题:黄河岸边致富忙——青海尖扎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顾玲、白玛央措

  黄河水从尖扎县穿城而过,河畔金黄的沙滩连接着两个崭新的村庄。初春时节,走进正在打造“黄河民宿第一村”的来玉村,在32岁的村民才旦家里,民宿木屋已经建好,木工们正忙着打制藏式家具。“如今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半夜三更下山取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才旦说。

  2019年1月7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来玉村整村搬迁至黄河北岸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9户380名藏族农牧民群众搬出严重缺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山村,从此过上倚靠青山绿水的新生活。

  尖扎县副县长海洋介绍,当地大部分群众过去生活在气候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脑山地区,脱贫任务一度十分艰巨。

  2016年起,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县情实际,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思路,将全县30%的贫困人口、929户3593人从不适宜发展的地区搬迁至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

  漫步在河畔的阳光沙滩,几只野鸭在河中游弋,游客接待中心拔地而起……从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到兴建乡村旅游民宿,从光伏产业到采摘产业,搬迁后的来玉村依托黄河风景、气候、海拔等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从来玉村出发步行约15分钟,就可以到达尖扎县另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德吉村。这里地处黄河岸边,海拔较低、气候宜人。2017年11月,尖扎县在这里建好251套住房,让来自全县7个乡镇30个村的2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46人搬入新居。

  “搬到了黄河边,来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村里人旅游旺季忙着开民宿,淡季外出务工,不再担心搬下来没有事情做了。”德吉村村民达巴经营民宿3年多,他家的民宿是村里数一数二的“明星店”,游客们都说到德吉村一定要尝尝达巴家的家常饺子和自制卤肉。记者见到达巴时,他正忙着招呼工匠扩建木屋和露台。“游客最多时一天能挣3000多元。以后游客来我家民宿,既能喝到酥油茶,也能喝到咖啡。”达巴说。

  在尖扎县尖扎滩乡萨尕尼哈安置点,群众通过发展有机生态畜牧业增加收入;在县城,当地政府放弃1500万元的土地收入,在黄金地段修建搬迁安置点,并出租一楼铺面给搬迁群众分红……全县7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形成了“一点一业”的发展态势,既确保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还推动了全县传统农牧业向设施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经济服务业转变。

  尖扎县当顺乡东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住着45户从海拔3000米的山顶上搬下来的村民。搬迁后的东果村与德吉村隔河相望,一片片果树正抽出嫩绿的新芽。村民当智项杰正跟着农业技术员学习修剪树枝,他说:“搬迁后,家家户户分到了耕地和果林,村里人可以选择的产业很多,山上有牛羊养殖合作社,山下有蔬果采摘、农家乐。”

  码头、游客接待中心、景观台和停车场……一条黄河上游的生态旅游小环线逐渐形成,并有望惠及更多沿岸村民。“以后游客来了,就可以吃在德吉村、游在东果村、住在来玉村,村民们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期望。”当智项杰说。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当顺乡东果村村民夏吾索南在犁地(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 摄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