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乡村振兴“鱼米之乡”再发力 苏州加快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2021/02/24 19:12  苏州日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江南春早,“鱼米之乡”锚定目标再发力。

  近年来,苏州在开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稳步提升农业综合质量效益,不断探索加快推进富民强村,持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据了解,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决心和勇气,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为确保到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而努力奋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质效守好“三农”压舱石

  高标准农田,规划整齐、连片,便于机械化作业,优点不胜枚举。昆山市锦溪镇去年完成的23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采用一体化防渗渠道,实现一次开挖、一次浇筑、一次成型,既保证了渠道质量,又解决了预制渠道回填土难填实的问题。同时,光洁笔直、规范整齐的渠道也成为田间乃至村庄的一道新风景。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苏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一年,落实地块项目141个,规划建设27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动态全覆盖。

  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苏州去年新认定市级农业园区4家、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1家,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纳入国家产业园管理体系,实现苏州国家产业园创建零的突破。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值增效。苏州不断强化苏州大米、共享农庄(乡村民宿)、阳澄湖大闸蟹等区域公共品牌,去年完成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标准的制定。评估研究表明,苏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建设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和农民直接增加收入21.55亿元。

  擦亮“鱼米之乡”名片,2020年以来,苏州市新增“阳澄湖大闸蟹”“凤凰水蜜桃”“王庄西瓜”“董浜筒管玉丝瓜”“东山白沙枇杷”“树山杨梅”“洞庭山碧螺春”“董浜黄金小玉米”“太仓白蒜”“西山青种枇杷”“张浦黄桃”“新毛芋艿”等12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新增总量全省领先。

  让产业在融合中释放更大能量。2020年,苏州20家经营主体晋升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家庭农场获评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家家庭农场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农民合作社晋升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3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成立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2家,创建共享农庄(乡村民宿)经营主体43家。

  作为苏州市共享农庄(乡村民宿)的“新团员”,吴中区寻觅半山共享农庄除了住宿,还有茶果种植区约115亩,包括茶叶、枇杷、杨梅等特色果蔬产业,并融合农业生产、拓展活动、农耕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房间都满了,刚送走一批,马上又要来一批客人。”今年春节,吴中区寻觅半山共享农庄的生意可谓火爆,农庄负责人张苏荣介绍:“我们去年8个月接待客人超过1.5万人次,今年我们打算把民宿从4栋扩大到6栋。”

  统计显示,今年春节期间,苏州57家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共计接待游客52.91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3000万元。

  承担18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批复同意苏州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展智慧农业试点试验任务。同年,“激活农村集体用地、承包地、宅基地权能”和“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2项任务又获批在苏先行先试。

  自2011年底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苏州已先后承担了18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成为承担全国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11项已通过验收评估,7项正在推进过程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力军。破解农村“谁来种地”这一问题,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

  去年11月,昆山首届“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评选大赛中,10名获评者分别获得10万元项目奖补。获第一名的刘地一,是花桥镇天福刘地农业合作社工作人员,身为“85后”的他,从2006年开始从事农业机械作业,从一位年轻“后生”成长为资深农技专家,带领合作社全体社员共走致富之路。

  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级市,昆山市近年来以先行试点为契机,不断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500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377名。

  在苏州,昆山并非“一枝独秀”。从2015年开始,苏州全市已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3019人次,其中有6246人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稳步开展承包地宅基地改革管理。苏州巩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成功申报全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成为全省入选的唯一地级市。

  苏州开创性、探索性工作从未止步。去年,苏州继出台《苏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后,又与中国农科院联合发布《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20—2022年)》,这是全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迈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新征程的重要一步。

  优化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级,加快富民强村步伐

  常熟市辛庄镇洞港泾村是个大村,通过算好“一本账”,该村加快从经济相对薄弱村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洞港泾村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进行全面清查核实。通过清产核资,查出未纳入集体收益农业地块111亩,挖潜新增工业用地4000多平方米,年增收24万元。清理历年租金欠款,追回203万元欠款,追欠完成率达100%。组织清理村级集体资源,对零星占用集体土地、地块进行清理,共清理出近4000平方米,增加租金12万元。通过一系列的清产核资、挖潜增收等措施,该村富民强村步伐不断加快,2020年村级可支配收入达676万元。

  优化提升集体经济,苏州全面提升改造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常态化做好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村级集体资产线上交易初步实现“应进必进”,全市产权交易累计成交4.32万笔,成交金额达64.86亿元。完善村级财务第三方代理,优化村务公开“e阳光”微信公众平台,全市共有1248个村建立“e阳光”微信公众号,“e阳光”覆盖率达85%。

  村企携手互利合作、共促乡村振兴。苏州全面落实“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上图招商、专员服务、信息直报三项服务机制,发布“乡村产业合作指引图”,去年全市联建村居784个,联建企业283个,村企对接联建项目725个,实际投资23.59亿元。

  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为载体和抓手,加快补齐补强“三农”领域短板弱项。苏州去年落实农业农村年度重大项目286个,计划总投资超1100亿元。

  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5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3元,同比增长6.9%。

  让农村更美,苏州持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在全省率先通过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销号。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苏州创新“红黑榜”制度,落实乡镇主要领导挂钩制度,全市79个乡镇155名党政主要领导挂钩196个村庄,998个村书记担任清洁指挥长,8488名村干部落实分片包干责任制。持续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45个村庄被命名为“省特色田园乡村”,数量和质量领先全省。累计建成市级特色康居乡村2784个、特色康居示范区53个。创建“美丽菜园”近8万个,参与农户近9万户。(苏报记者张晓亮照片由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