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聚焦种业“翻身仗” | “海水稻”一飞冲天 万亿级产业蓝图浮现
2021/02/22 17:02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振兴乡村、振兴农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在这其中种子产业堪称是一项关键的产业。正因为如此,2021年,种子问题更是直接被放在了中国经济工作的任务单里。那么,今年我国的种业发展有哪些新的亮点值得关注?

  2021年2月5日这天,青岛航空公司一架航班的旅客发现,他们所搭乘的飞机有些与众不同,机舱内外到处都有“海水稻”的身影。原来这是一架以“海水稻”命名的航班。随着“海水稻”号一飞冲天,预示着这些小小的稻米很快将走入我们的生活。

  “海水稻”也就是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沿海滩涂和盐碱地生长,可以不施肥、不打农药,不惧海水短期浸泡的水稻品种。

  2021年1月15日袁隆平团队宣布,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商业化运营,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小小“海水稻”种子背后是万亿级的产业蓝图。未来“海水稻”将成为解决农业种源“卡脖子”问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奔月”种子萌芽 我国首创航天育种

  2020年12月17日,完成探月任务的嫦娥五号返回地球,带回的礼物除了月球土壤,还有一批参与太空旅行的作物种子。华南农业大学提供的40克水稻种子就在其中。令人惊喜的是这批种子刚回家不久,有些就已萌芽。

  我国是首创利用航天技术进行作物诱变育种的国家,在科学家眼里这批奔月种子就是无价之宝。

  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打好种业翻身仗

  太空种子为丰富我国种子资源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中国的种业科学和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不少“卡脖子”的问题。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