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激发南京文化IP活力,让“博物馆之城”花式赋能美好生活
2020/12/19 14:27  紫金山新闻  

  从六朝风骨到明时华章,从秦淮旧事到红楼遗梦。在南京,博物馆俨然已成为最强的IP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考察,脚步从南通博物苑到长江、运河岸线,并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发了南京文博界的热烈响应并立刻行动起来。

  

  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南京已经走在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博物馆之城”的路上,以诸多新举措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公众社会。

  场馆百花争艳,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朱自清对于南京的描写,早已深入全国文博爱好者的心中。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的历史隐藏于许多不经意的地方,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林立在南京充满岁月痕迹的街巷之中。它们拥有深居千年的巅峰工艺,也有流传百世的动人传说。

  截至2020年,南京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已增至60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至20座,逐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从南京市博物馆这样的综合性博物馆,到升入专业领域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民国邮政博物馆,南京的博物馆数量、类别、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而首创的博物馆“总分馆机制”更被写入国家文物局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走入南京城,处处遇惊喜。

  

  “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创建,推进渡江胜利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等展陈工程提升,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大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群。”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外,在‘十四五’期间南京在量上将全力打造百座博物馆,推进南京名人馆、南京党史综合设施、南京城墙博物馆、南京世界文学博物馆、江北新区红色文化广场等文博场馆建设。”

  采访中记者获悉,大报恩寺遗址遗址景区二期规划已经完成,为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南京名人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培育南京城市精神和构筑城市文化自信,在大报恩寺遗址景区二期黄泥塘地块规划建设南京名人馆。作为南京市的重点文化项目,南京名人馆将以名人为主题,以城市发展为脉络,建立“南京名人数据库”,创新展览展示手段,讲好南京故事,留住城市文化之魂,立体化呈现出历史文化名城所蕴含的生态和城市特质,成为南京市集中保护、研究和展示南京名人的城市记忆殿堂。

  

  此外,南京的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促进跨区域交流对话的城市客厅。南京牵头成立“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合作联盟”,将创新机制延伸至都市圈,并积极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南京城墙)、“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申遗工作。从建立遗产点专职保护管理机构,成立申遗专家库;到编制申遗文本、颁布保护条例,全面开展遗产的本体修缮、环境整治、遗址遗迹展示、监测管理等系列工程;再到推出海丝电视专题片、城墙中英文纪录片,出版《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中国古城墙》等图书,举办城墙保护与利用国际论坛,南京努力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传播南京声音。

  创新文旅融合,精品展陈解锁旅游打卡地 

  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要相融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需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南京的各类博物馆不断丰富优化服务供给、拓展社会职能的同时,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如今更成为展示传播南京形象的文化名片。古老的城墙,每一块砖都记载着斑驳的旧时光;十里秦淮河,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的名著诗篇;街巷古村落,藏着凝聚了几代匠人心血的非遗瑰宝……南京就犹如一座没有围墙阻隔的大型博物馆,而南京的博物馆也逐步成为文化精品展示“大舞台”,早已成为全国文博爱好者心中的打卡胜地。

  

  “十三五”期间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1200余场,组织社教活动2万余场次,参观人次突破一亿六千万人次,博物馆内的诸多精品展览,相继摘下国内文博领域的大奖。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精品奖,市博物总馆《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获得优胜奖;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胜利记忆——解放南京部分参战老战士口述史实展》等2个展览入选2019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南京考古资源丰富,2016年-2019年间,江宁中庄遗址等12个考古发掘项目荣获“江苏省田野考古奖”及“江苏省考古与遗产保护奖”;栖霞区明代窑业遗存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为充分利用这些考古成果,南京先后举办“发现金陵地下之美”、“城市记忆拾贝——南京考古2019年度精品文物展”等展览,展现南京考古发现重大成果,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2020年,南京市启动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将开始将文旅消费政府补贴试点向高端文旅展陈拓展,用补贴杠杆进一步撬动南京文旅消费市场。”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扶持多元化展陈形式,丰富消费业态,鼓励文博场馆、社会机构积极策划组织引进内容新颖、品种多元、高品质展陈落户南京,让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欣赏国内外高品质的艺术展览。”

  

  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南博以“融·合”大展联合国内8家顶级博物馆,展出多件国宝;南京市博物馆则联合八座都市圈城市推出《又绿江南》联合展,多件首次露面的镇馆之宝解开神秘面纱,吸引全国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博物馆之城”南京以更亲民的形式,通过博物馆将都市圈城市乃至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展示文化,加深了解,在文化的维度中,体现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城市首位度。

  而随着“跟着非遗游南京”“跟着考古游南京”“跟着名著游南京”专题线路产品新鲜出炉,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可以深入了解南京历史文化,追寻《红楼梦》的影子,触摸千年文脉,领略“世界文学之都”的魅力和六朝古都的风华。

  携手校园共建,定制课程送至世界各地 

  在数量上将全力打造百座博物馆,在质上提升博物馆展陈,南京的大小博物馆不仅成为市民、游客充分感受南京文化的场所,这座文化精品大舞台更成为服务公众培育文化自信的广大青少年向往的课外课堂。

  跟着南京剪纸传承人剪出大千世界,与白局大家学一曲感受家乡味道的小调,跟着云锦大师体验寸锦寸金的匠心技艺,置身六朝文化中感受传统茶道……南京的博物馆走进生活,走向孩童,走进校园。

  

  在南京,从南京博物院到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等,都面对大众甚至孩童打造策划出诸多文化活动。六朝博物馆贴心地为孩子们开辟专门的“夜游”项目,受到家长和孩子的追捧。江宁织造博物馆打造的“云锦研习班”以南京云锦的历史为背景、南京云锦的织造流程为主线,通过“微讲座”、“文化行走”、“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吸引了全国各地爱好者纷纷报名。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则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将博物馆真正打造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

  “传艺的‘博物馆+高校’大学生非遗传承实践,一方面设立校本课程,让大学生在博物馆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参与非遗文创设计,承担志愿服务等;同时,博物馆非遗展览走进高校,大学生作品展在博物馆展出。”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介绍,博物馆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共建合作关系,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博物馆常年围绕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实践课程教学,为人文学院在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博物馆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科技结合搭建平台,当代大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传统非遗技艺、当代科技、生活美学相结合,让非遗走出深闺与当代生活相融。”

  

  而一节节看似对学业成绩没有直接帮助的雕版课、面塑课、剪纸课,成为南京大中小学、职业学校甚至幼儿园课堂上,秒抢的对象。市民俗博物馆开设的“非遗周周学”课程,不仅吸引了诸多学生走进博物馆,馆内20多项南京非遗以活态展现的传承人工作室,给前来游学体验的青少年提供了多处丰富教学空间,更走进南京50多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及职业学校,受到师生公众的一致好评。刘媛之告诉记者,博物馆依靠自身专业师资团队,研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校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时间节点的非遗课程,将这些定制课程送往南京乃至全国各地诸多校园:与南京第九中学共建秦淮灯彩、南京面塑等校本课程,与南京市人民中学共建风筝课程,将祁竞布贴画艺术展与‘看展览·学非遗’非遗定制课程,送往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与各学校,甚至将博物馆的网课送至美国、加拿大、印尼等国。

  南京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将博物馆推至全球学生的视野,让南京的博物馆文化走入世界课堂。

  文创走进日常,花式赋能美好生活 

  而在南京,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南京作出多次尝试。

  

  近两年来,南京的博物馆文创几度成为年轻人热议的焦点。明朝嵌宝石莲纹金盒的“金陵贵妇包”遇上现代时尚潮流的网红茶,立刻就上了网络热搜,文物款杯套与茶饮结合,这场穿越时空的碰撞立刻让热爱潮流的年轻人津津乐道。当南京市博物馆馆藏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的IP形象与南京本地知名品牌牛奶相结合,一场文物与新国潮的深度融合,再次让博物馆的宝藏单品成功出圈,成为网红。南京博物院在南博老茶馆的“淮扬美食书场专场品鉴”,将淮扬美食、制作技艺、非遗展示与博物馆文化创造性的结合,碰撞出全新的火花,全面打开市民的五感,呈上一场味觉、视觉与听觉的多重文化盛宴。

  如今,博物馆一改往日高冷形象,纷纷走上“社交媒体+电商”、 “综艺+电商” 这些“博物馆+”路,而南京此次走在了探索阵容的前列,探索更多博物馆+美食、博物馆+书场的文创新模式。满足大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南京文博界不断扩大合作,发挥本土文化优势,通过文化创新体现文化中的力量,引领新风尚,助力提升城市吸引力。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