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病毒的“前世今生”
2020/03/25 20:04  求是网  

  欲战胜病毒,必了解病毒。

  病毒作为微观世界的生命体,透视其病之源、毒之理,破解其进化和传播机制,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图为病毒图片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它们很古老——

  出现于生命起源早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土著”。

  它们很微小——

  最大的病毒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

  它们很简单——

  基本都是“遗传物质(DNA或RNA)+蛋白衣壳”模式。

  图为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军队医学专家组人员正在进行样本处理 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它们很“脆弱”——

  不能独立生存,需要找到理想的宿主来完成繁衍进化,一旦离开宿主,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它们数量庞大——

  全球仅水域中就蕴含超过10的30次方的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如果将它们一字排开,总长度竟达2亿光年。

  它们无处不在——

  地球上凡有生命的地方皆有病毒的身影。

  从海洋到陆地,从植物到动物、从细菌到真菌……甚至在人类基因组中,都包含有病毒基因组序列。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迄今都还是待解之谜。

  图为武汉抗疫一线的研究人员处理待解样本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不构成危害。

  迄今为止只发现有14种烈性病毒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如天花、流感、肝炎、艾滋、SARS、埃博拉等。

  通常情况下,病毒只在特定种类宿主增殖和传播,难以从一个宿主向另一个宿主“迁居”。

  但当某些病毒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够成功跨越宿主种间屏障,在新宿主中增殖和持续传播,引起新宿主发病和死亡,进而可能引发疫情。

  图为武汉抗疫一线科研人员正接收样本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检视当下疫情,新发突发传染病始终牵动全球神经。

  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人类防控疫病的防御之策,从生态文明建设着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才是治本之道。

    详见: 《用科学战胜病毒疫情》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