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这一刻,我们为什么更理解更怀念雷锋?
2020/03/05 18:58  新华社  

  57年前

  随着毛泽东同志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

  这个响亮的名字

  像春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

  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回忆

  “和千千万万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一样,在旧社会里,我家也受尽了旧制度的折磨和凌辱……解放了,我才脱出苦海见青天!——《雷锋日记》

  1940年

  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县

  一个农村家庭

  7岁时

  他的父母受尽地主的压迫

  先后惨死

  风餐露宿、伶仃无依

  ……

  这个少年受尽了

  旧社会的万般折磨

  解放后

  乡政府保送孤儿雷锋免费读书

  不用再乞讨、流浪

  他如饥似渴学习着文化

  也将这份恩情铭记在心底

  用此后的每一天

  和满腔的热诚去报答

  他是新中国的一颗“螺丝钉”

  “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雷锋日记》

  为了支持国家建设

  成年后的雷锋从湖南到鞍钢当工人

  又到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

  20岁那年

  雷锋响应祖国号召

  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无论在哪个位置

  他都奉献了全部的热情

  在自己的岗位上

  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凡做一事,必忠一事

  雷锋个子矮小

  却把吊车开得最好

  他文化程度不高

  却把出名的“油老虎”

  改造成节油标兵车

  在刺骨的风雪天里

  雷锋主动要求保养车辆

  手和铁质机件粘在一起

  伸进汽油里针扎一样的疼

  他野外苦战八个多小时

  终于保证了车辆能够随时开动

  正是这些平凡而具体的工作实践

  串起了雷锋闪光的短暂一生

  他是可敬可爱的“傻子”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雷锋日记》

  天暖了

  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

  雷锋却只肯要一套

  要求把省下来的交给国家

  他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

  搪瓷脸盆、漱口杯几乎掉光了搪瓷

  也舍不得买新的

  有同志不解地问:

  “雷锋呀,你就一个人,

  没家没业的,

  干嘛这样苦熬自己?”

  他回答说:

  “谁说我没家没业?

  我们祖国大家庭有六亿多人口呢。”

  火车上

  雷锋为老大娘让座

  打扫车厢、给旅客们倒开水

  在刺骨的北风里

  摘下自己的手套

  送给陌生的老太太

  人们都说他傻

  他却在日记里说

  “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

  他向上的人生姿态

  实践着勤勉学习,乐观有为

  他向善的价值追求

  阐述着爱国、奉献、无私和正义

  他们,就是当今的雷锋

  “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

  ——《雷锋日记》

  半个多世纪以来

  “雷锋”

  那个在营房前

  不幸倒下的身影

  从未走出我们的视线

  今天

  雷锋高尚纯洁的精神

  依旧激励着

  新时代的中国人

  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

  救治病人,逆行而上

  疫情防控,日夜值守

  八方驰援,慷慨解囊

  ……

  无数人挺身而出

  每一个无名英雄

  都因无畏而不凡

  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医生彭银华

  推迟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

  主动请缨上一线救治患者

  2月21日,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悼念彭银华设立追思厅。(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他在医院救治病人

  却不幸感染新冠肺炎

  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去世

  春暖花开前

  他生命的刻度永远

  定格在29岁

  2月24日,在武汉市江岸区黄石路汉口大药房,丰枫把为居民购买的药挂在身上。

  在武汉街头

  社区网格员丰枫

  因身背几十份药品

  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

  “药袋哥”

  为购买居民所需的药物

  丰枫早上5点多

  就和同事守在药房门口

  12个小时后

  终于拿齐了近100份药

  他将其中小份的药

  串成两大串挂在自己的身上

  此时此刻

  他们身上的药袋子

  就是病人的希望

  资料图片:樊树锋

  当疫情来袭

  河南郑州社区民警樊树锋

  连夜从老家返回郑州

  在一线连续奋战17天后

  因过度劳累导致颅内大面积出血

  经抢救无效离世

  年仅39岁

  “如果我牺牲了,就把器官捐了,

  让更多的人延续生命。”

  这是樊树锋生前的嘱咐

  这位曾经的特警队员

  不幸倒下了

  却把光明留给了春天

  资料图片:陈万和、狄会兰夫妇

  在武汉国博方舱医院

  陈万和、狄会兰夫妇

  虽然不是医护人员

  每天却与医务人员一样共同进出

  他俩原为汉阳环卫集团一公司的环卫工

  得知单位组建环卫突击队进方舱医院

  夫妻俩双双请战

  承担繁重的保洁工作

  2月3日清晨,一名江岸环卫集团工作人员在武汉市六合路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在武汉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

  以及众多集中隔离点和街边

  还有2200余名环卫工人

  成为“疫”线“清洁卫士”

  清扫保洁、消毒杀菌、转运垃圾

  非常时期

  他们用坚守与担当

  夯实了打赢武汉保卫战的必胜基石

  刘女士在她的车里(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刘女士是四川成都一名餐饮从业者

  得知武汉许多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

  她带着厨师和食材

  “逆行”十几个小时

  驾车从成都赶到武汉

  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

  没有防护服

  她就穿着雨衣,开着自己的车

  奔走在武汉各家医院

  每天要送去400至600份盒饭

  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她为

  “雨衣妹妹”

  战“疫”中

  在病房里、社区内、村庄口

  处处有“雷锋”

  数不清,道不完

  ……

  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清洁工人李胜堂(左)和石文勤在病区收集医疗废弃物时乘坐专用电梯(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医护人员、人民警察、跑腿小哥

  消防员、环卫工人、志愿者……

  千千万万“水滴”汇成了

  向上向善的精神大海

  激励着

  无数曾与我们在路上

  擦肩而过的普通人

  化身最美的

  逆行者、坚守者、奉献者

  这是凶险的战场

  有着悲壮的战斗

  但胜利终将属于

  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的

  中国人民

  ❤️

  来源:新华社,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警察网、楚天都市报等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