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生态文明@湿地】美丽中国建设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020/01/17 22:28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美丽中国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践,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需解决两个价值冲突,一是“人的尺度”必然否定“环境价值”吗?另一个是“生态”与“资本”始终对立吗?马克思主义辩证与实践的生态观,从唯物主义角度入手,在社会活动中重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为解答环境价值问题的冲突提供了必要的方向指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人对自然的“支配”不是生态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对待自然的“特殊方式”所引起的。美丽中国在经济维度构建的是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现实中,以湿地修复为例,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属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物质层面河流、湖泊、水库、滩涂等等都属湿地,兼具丰富陆、水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蓄洪抗旱等方面发挥重要生态调节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这意味着湿地保护与修护需要有强大的生态产业和服务的支撑,而没有生态的资本化,这一切很难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就道出了资本、生态产业可以成为生态建设的历史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关于资本两重性的辩证视域,即“具有非常革命的作用”和“伟大的文明作用”。

美丽中国还需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资源作为价值支撑,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中国化发展。中国哲学探讨自然与人(天人)关系的学说,在价值论层面旨在描述天人应确立什么样的关系才与人在天地间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称。有的学派侧重天人相合,即强调联系、统一;有的学派突出天人相分,即着眼区别和对立。以“主合派”举例: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正蒙》中说“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确立人为天地立心的主体性;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人的仁爱,是天的价值体现。天人合一是诚明生生的生命境界,主体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进入“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另一是“主分派”: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人本来就有区别,人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认为天人“实相异”“交相胜”,“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从治理社会的能力高扬了人的价值。明末清初王夫之则把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关系对立统一起来,系统提出了“以人造天”“尽人道而合天德”的命题,追求天人和谐统一的价值境界。

(作者:方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