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扎根太行深山助农扶贫——记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孙建设
2019/12/02 12:55  新华网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日电题:扎根太行深山助农扶贫——记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孙建设

  新华社记者赵鸿宇

  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顺平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展林果产业。几乎同时,河北农业大学师生深入太行山区,把最新的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1982年,孙建设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后,一边从事教学,一边致力于山区开发。几年后,他担任了保定市顺平县苏家疃村“编外村长”。

  “能够与苏家疃村结缘,也算是巧合。”孙建设说,1987年春,苏家疃村种了400亩苹果树,但不知如何管理,不少村民来找他帮忙,他没有马上答应,而是提出几个条件:一是村干部必须带头学好技术;二是技术只讲两遍,如果大家不去落实,“就不带你们玩了”……

  村民们答应后,孙建设把村内的400亩果园进行了重新规划,按人头明确了责任制,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果树管理办法,还把所讲的东西按日期印成材料,发到各家各户,使家家有“明白纸”,户户有明白人。

  5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全村一年共产果2万多公斤。村民们高兴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个“秘密”,谁家常与“孙村长”打交道,谁家的果树就长得好、结果多,于是村民们纷纷向村委会提议,“孙村长”必须轮户去村民家里吃饭。

  苹果树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95年,苏家疃村苹果产量突破50万公斤。全村果品收入突破20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1800元。这在当时的贫困山区,是相当罕见的成绩。

  然而到了2001年,随着我国各地苹果树种植面积增加,苏家疃村果农收益不增反降。为了寻求突破,44岁的孙建设出国学习。

  2006年孙建设回国后,又利用半年多时间,走遍全国苹果主产区,提出新的高效栽培模式。他针对产业需求,组建起河北农业大学5个学院、40多名不同学科专家参加的联合攻关团队,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治、果园装备及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带着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思路,孙建设在全国7个省份建立了苹果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园,“针对不同气候,不同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指导当地建立适合本地的种植方式。”孙建设说,“那十年,我就干了这么‘一件事’。”

  2017年7月,保定市委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约,在全市开展“太行创新驿站”。这一决定就起源于孙建设与顺平县在2013年探索创建的“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这个驿站帮助果农不断增收。

  同样在2017年7月,到退休年龄的孙建设并不“褪色”,发起成立了苹果俱乐部,聚集了全国各地苹果产业技术人员,继续为农民致富忙碌。

  记者在顺平县采访时,看到漫山的苹果树,行距、株距整齐划一,树间布控着和微机控制室“遥相呼应”的天线、传感器等。部分顺平县的受访村民称,今年的苹果每亩地可以收入万余元。

  现在孙建设培养的6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也和他一样,奔波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帮助太行山的农民朋友们脱贫致富。得益于此,保定市依托各行各业专家,目前共建设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成面积8.6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带动7万农户增收。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