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专访:中巴是“遥远却又熟悉的伙伴”——访巴西汉学家特谢拉
2019/11/11 21:42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专访:中巴是“遥远却又熟悉的伙伴”——访巴西汉学家特谢拉

  新华社记者 陈瑶 席玥

  相隔万里的中国和巴西,早在16世纪便通过早期贸易建立了初步交往。来自中国的服饰、艺术等陆续传入巴西,在当地留下了印记。

  “中国艺术让我对这个东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满腔的热情指引着我跑遍了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甚至里斯本和澳门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巴西汉学家、历史学家何塞罗伯托特谢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书面专访时说。

  身在巴西圣保罗的特谢拉如今已年近90岁。他所著的、1999年出版的《中国在巴西》一书系统梳理了历史上中国文化对巴西社会的影响,为研究中巴历史交往、文明互鉴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

  这本凝聚了他15年心血的著作基于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比如,书中提到19世纪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奈的一封家书。当时马奈正在巴西旅行,他发现巴西妇女外出时不戴礼帽,而是梳着中式发型,穿着丝质服装,很多习惯与法国不同。

  在这本著作中,特谢拉得出结论,19世纪中叶,巴西人的习俗中具有很多东方特征,相较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明显,乡下比城里更突出。书中还介绍了从中国传入的瓷器、扇子、阳伞、风筝、烟花等器物和斗鸡等习俗如何在巴西“落地生根”,并列举了巴西建筑、雕塑、绘画中出现的多种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巴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融。

  特谢拉说,为了查找资料,他曾于1992年到访澳门,还尝试学了一段时间中文。

  “当时,为了锻炼口语,我鼓足勇气去农贸市场买水果,结果是鸡同鸭讲,完全无法沟通,水果也没买成。从此我就认定中文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特谢拉开玩笑说。

  在查阅了大量巴西社会、经济、医学、大众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后,特谢拉发现,早在巴西独立之前的殖民时期,巴西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中国印记。他撰写的第一本此类研究著作于1986年问世,讲述了16世纪以来中国商品运至巴西的情况。

  “研究证明,在那个时期中国与巴西便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商业关系。那些抵达巴西萨尔瓦多、里约热内卢等港口的货船上,满载着来自中国的瓷器、丝绸和纸扇等。”特谢拉说。

  对中国文化研究多年的特谢拉于2013年受邀访问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他将这次游历描述为“一次圆梦之旅”,“让我领略了既蕴藏历史、又无比现代的中国”。特谢拉表示,“中国发展太令人惊叹了”“中国文化太令人向往了”。

  最近的一则新闻令这位老人激动不已: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前不久在访华期间宣布,欢迎更多中国游客赴巴旅游并给予免签待遇。他说,“这会吸引越来越多中国朋友来巴西,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

标签:
责编:廉昕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