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见证七十载·草原新发展】阿什罕苏木的治沙之路
2019/11/08 17:39  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孙彰)“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这是阿什罕苏木牧民对过去当地沙漠环境的形象比喻。过去的阿什罕苏木一片荒芜,黄沙漫天,全境80%都是沙地。如今,纵横交错的路网为治沙打开一条条“绿色通道”。近日,“见证七十载草原新发展”线下采访团一行走进了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实地感受它从贫瘠沙地到葱茏绿洲的华丽蜕变。

  近年来,阿什罕苏木整合资金修建了图哈线、苏都线、那日线三条穿沙公路,总长100余公里。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21.9%,增加到60%。阿什罕苏木117万亩沙化面积,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纵横交错的路网为阿什罕苏木打开了一条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道路,让农牧民走上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发展模式。

  让曾经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迎风傲立的黄柳、白柠条、樟子松等植被筑起了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所有的改变,都离不开阿什罕苏木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的接力治沙的智慧。

  如今,在阿什罕苏木,无论是村庄里,还是各级道路两旁,目光所及皆是茁壮成长的树苗。沙子治住了,沙产业也开始红火起来。柳条被加工成生化酶和压缩板,草籽的收入也十分可观。现在大家都说,是“绿”字,让阿什罕人走出了沙漠的桎梏,冲破“沙退人进”的藩篱,成为了阿什罕苏木最美的底色。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