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70年·中国声|远望号:40余年万里海天牧星揽箭 刷新大洋上的“中国名片”
2019/10/16 18:46  荔枝网  

  

  荔枝新闻专稿(记者/祝亦楠、高超、王煦之视频/赵姗姗 摄像/吴潮洲)

  如果留意航天发射新闻,“远望X号”的名字几乎出现在每一个航天发射任务中,这个神秘的名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故事还要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

  1977年8月,上海,我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顺利建成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我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40多年来,被誉为“海上科学城”的远望号测量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相继建成的“远望七子”个个都是“千里眼”“顺风耳”,截至远望7号已是世界顶级水平,犁波耕浪间创造了一项项海上测控奇迹,取得了海上测控成功率100%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荔枝新闻记者前往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走近“海上牧星人”,倾听海上科学城里的“追星族”触摸大海星辰的故事。

  1.

  从陆地走向深蓝蹈海探天之路开头难

  任何一个火箭和航天器飞到哪里,状态如何?下一步要去哪里,怎么去?都离不了航天测控。

  在火箭发射阶段,尚可依靠地面测控站保持地面与火箭的有效通讯,但火箭大概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把航天器送入太空,早就远离大陆飞到海上,航天器运动速度高达7.8千米/秒,声速20倍以上,这该如何精准“捕获”它?机会稍纵即逝。

  建设海上可移动测控站的意义,不言自明。

  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卫星。此时,仅靠我国本土测控网已不能满足飞行试验要求。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占地球表面面积70%的辽阔海洋,“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方案被正式提上日程,命名为“718工程”。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建设海上可移动测控站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不是把地面测控仪器“一股脑”组装到船上。船只在海上的晃动会对仪器设备准确指向目标造成很大影响;各个系统高度集成,各系统间,尤其是雷达设备之间存在干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老一辈测控人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全国十几个部委、24个省市、1180个单位共几十万人的通力合作下,代表我国造船、电子工业和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两艘测量船,于1977年8月、10月在江南造船厂先后建成下水。得名于叶剑英所创、毛泽东手书的七律诗《远望》,“远望”由此诞生。

  

  

  1980年5月1日,一声汽笛响彻江畔,远望1号、2号和国家海洋局的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海上测量船编队,奔赴远离本土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圆满完成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跟踪测量任务。

  这是迈向深蓝的首次出征。自此而始,中国的远洋航天测量船队走出了国门,一颗颗“中国星”也在寰宇间占有了一席之地。

  2.

  “在大海上搞航天测控,就是在风口浪尖跳舞”

  很多人认为大海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然而,万吨巨轮在大海中就如一叶扁舟,上下升沉。

  

  陈升武,山东蓬莱人,自2008年踏上远望5号从事船舶动力保障工作,如今已经是第11个年头。

  

  “特别平静时候,海面就像一面镜子,船开过去,在水里破开一道波浪,徐徐前进,那种感觉真是特别好。”一如大家所向往的,看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陈升武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赤道附近的海。

  “风暴特别大的时候,左右横摇能达到十几度,在床上躺着睡觉根本躺不住。”可更多的海上记忆是风暴里的寝食难安。

  海水涌动、船体摆动、天线晃动、目标移动,如此环境下进行航天测控,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5号测量船测控系统负责人顾国祥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好比行进中的坦克打移动靶,靶靶要十环,不能有分毫偏差”。没任何可以支撑的数据来引导,这一切完全靠岗位的设备操作手,通过不断地搜索、精确地跟踪,一点一点地找到目标,对它进行捕获。

  尽管如此,远望号船队从未令人失望过,海上测控成功率达100%。

  

  1984年到1991年间

  东方红二号卫星7次飞向天际,测量船的遥测距离从最初的4000公里提高到了4万公里,远望人攻克利用短弧段测量数据进行轨道计算的难关,实现了从火箭测量到卫星测量的跨越。

  1991年12月28日

  东方红二号甲实用型卫星因运载火箭故障,未能准确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远望2号临危受命,经过40多个小时连续海上机动搜索“迷途”卫星,最终将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000多公里抬高到3万多公里,为国家挽回了重大损失。

  1997年6月

  远望2号船准确对风云二号卫星实施姿态章动联合控制,标志着远望号船队成功实现了从单一测量到综合测控的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风云系列属于自主章控卫星,简单来说,这个卫星就好似一个自己旋转的陀螺,章动角不在预订值范围内,就会发生偏动或停止转动。“远望2号”的作用就是实时监测它的姿态。

  1999年11月

  4艘远望号船为神舟一号在大洋接力护送飞船21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实现了从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器测控通信的跨越。

  2007年以来

  远望号船队攻克大偏心率轨道定轨、地月转移和环月轨道预报等关键技术,为“嫦娥”飞天护航,实现了从地球轨道测控到月球轨道测控的跨越。

  2010年3月5日

  远望五号船首次采用非相干扩频模式圆满完成“一箭多星”测控任务,从单目标测控到多目标测控的跨越。

  ……

  傲人成绩不胜枚举,这背后不仅仅是远望人追踪世界技术前沿地创新超越,也是一代代测控人的传承和坚守。

  3.

  不问归期,祖国的需要就是“牧星人”的选择

  很少有份工作像航天测控这样,一年365天能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一年四季被浓缩为夏、冬两季。

  顾国祥回忆,作为远望号的特点,海上过年是常态,在他12年的工作时间里,赶上了4到5回。“2015年年底,一个航程出去,一干就是156天。紧跟着2016年,又干了一次136天,那一年总共出去了256天。”

  

  “想家,想父母、孩子,当然也有媳妇”,眼前这个征服大海的硬汉满脸柔情地说道。对于大多数远望人来说,任务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苦都能克服忍受,但是和家人团聚往往是一种幸福的奢望。

  “刚成家的时候媳妇不能理解,柴米油盐中难免生出诸多琐碎事,抱怨是常有的事。”“每次女儿跟妈妈说起别的家长带孩子去哪儿玩了,感觉不经意间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不善表达感情的陈升武总是把这份思念和愧疚藏在心底。

  但对这些“追星人”来说,能够在万里航行中亲手守护一颗卫星成功升天,能够在一线亲眼见证我们离蹈海探天工程的伟大梦想又近一步,付出再多也值得。

  

  顾国祥跟荔枝新闻记者聊起向老一辈测控人请教专业的事情,老爷子七八十岁了,手已是颤颤巍巍,一说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人二话不说就是干。“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无数次巨浪翻腾中为我国航天事业拼搏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顾国祥说。

  从远望1号到远望7号,以及远望家族职能拓展后加入的首款火箭运输船远望21号、远望22号,一艘艘巨轮常年航行在辽阔的海疆,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屡建功勋,在大洋深处奏响了一曲曲海天交响。

  如今,远望号任务海域分布越来越广,航渡时间越来越长,任务频度越来越高。远望家属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神舟’‘嫦娥’‘天宫’……每次发射都是国家的骄傲,能使上一份力,也是我们的骄傲。”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