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人民网评:“教化乡邑”的他们让人肃然起敬
2019/09/10 10:42  人民网-观点频道  

  教师节,是个感恩的时刻。

  天地君亲师,师之地位,在国人心中仅次于至亲。谆谆如父,殷殷似友,国之栋梁,乡之贤达,谁人无师,其恩若山!

  近来,和教师相关的话题颇多,多半集中于城市,集中于所谓主流人群聚焦的所在。而在现代文明的霓虹很难照亮的乡野,面对那些天真稚朴的留守儿童,有一大批甘于吃着粉笔灰的“孩子王”,却常常被我们淡忘……

  那么,在教师的节日里,请让乡村教师郑重进入被关注的视野吧,他们值得肃然起敬,因他们的努力而燃起文明之光,哪怕仅仅一灯如豆,但有了他们的坚持,便有燃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

  眼下,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决策层誓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少国家级贫困县纷传脱贫捷报,很多挂职乡村的党员干部为了最后的脱贫殚精竭虑,这让我们想起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明显降低辍学率,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言外之意,不重视乡村教育,贫困或将代际传递、卷土重来。

  “治本之策”的直接执行人,就是乡村教师。他们所传递的力量,他们为贫困举起的文明灯火,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让乡村和城市相携走进现代中国。眼下,在偏远乡村仍然存在一人多科的“全能”老师,这“全能”还意味着他们不光要管教育,在留守儿童体量庞大的今天,他们甚至不得不替代父母的角色,还要为乡里乡亲排忧解难,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毕竟,他们是一些乡村珍贵的“文化人”,他们是现代文明的象征。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策,“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乡村教育的根本,是“教化乡邑”。陶行知也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的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

  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其中中小学近250万人,幼儿园42万多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3%——这支队伍,如何稳定数量提升质量?4年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已经接近验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脱贫与小康,关键看老乡,薄弱环节和短板都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习近平说,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事实上,乡村教育之“利”,不仅在乡村。城市基础教育有条件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大门,固然令人欣慰,但是,只有城乡教育资源相对均等,城市的教育压力、住房压力、治安压力才能相对减轻。当年轻父母飘在城里,祖孙们孤守于空荡荡的村落——这样的空白,或有乡村教师以及他们率领的诵读声,能在艰难时刻撑起乡村的明天。

  掌握着“全民族的命运”的乡村教师,是一盏盏充满希望的灯火,烛照乡土文明的传承。中国的乡村不能失守,乡村教育的灯火不能黯然,乡村教师的尊严不能委顿。最近的好消息是,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师资队伍向好发展,八成师资表示愿意“留下”……

  且让我们为之喝彩,有了他们,我们对乡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