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资讯 > 正文
安家田间的90后小夫妻:“做现代农业承上启下的一代”
2020/05/03 23:18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干农业,没有个三五年,皮毛都学不到!”这是刚打理农场时,90后小夫妻李中奇和宁云霞收到最多的告诫。在常熟董浜镇,经过了3年多的“摸爬滚打”,辛苦和汗水早已习以为常,但系统的农科教育、扎实的专业背景,以及一直怀揣的“农场梦”,让他们的视野与周围人不一样,回首向着梦想进发的爬坡路,宁云霞说,“这几年,钱没赚多少,赚得的是经验。”

  从不受待见到排队来学

  这对小夫妻是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李中奇皮肤黝黑,看起来憨厚老实,研究生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宁云霞,园艺专业研究生毕业,能说会道,显得勤快能干。

  本科开始就在心里种下“农场梦”的李中奇,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就看老家农民种地,辛苦种出来的蔬菜卖不出好价钱,很多都烂在地里;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非常严重,土壤质量越来越差。

  “想做自己的生态农场,种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李中奇道出了农场创业的初衷,这也促使他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南京农业大学生防微生物方向。

  所谓“微生物种植”,就是“以菌促生、以菌抑菌”,即利用作物种植过程中自然界的有益菌种,做成生物肥料,用来促进作物生长、防治病害,同时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土地可持续生产。

  李中奇想将学校学来的技术理念,与当地特色果蔬种植结合,使用微生物和富硒肥进行农业生产,改变周边农户传统的种植方式。

  经营农场的第一个念头,春节刚过,见李中奇种出来的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曾经笑话他不施农药化肥,是个“书呆子硕士”的隔壁农户赵叔,竟然主动跑来向他要种子、要方法,“我想按你的方法,先种个1亩地试试!”

  李中奇毫不吝啬地拿来种子,告诉赵叔,微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化肥能减施30%,再种第二茬,就可减50%。

  李中奇说,要改变农户的传统种植理念,只能靠示范,农户只有看到能赚钱,才会跟着去种。如今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从刚开始的一两户到现在,夫妻俩已经集结了周边的56个农户,手把手地做给农户看、带着一起干。

  起步这几年,赚的是经验

  常熟市董浜镇是江苏出了名的特色果蔬小镇,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与常熟董浜政府合作,批了50亩地,盖起30亩蔬菜大棚、一栋两层高的办公楼和一栋实验楼,兴建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专门用作产学研合作和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基地。

  李中奇和宁云霞就是借助在研究院专业实习的机会,与董浜结了缘。从拿第一块地,到不断开垦扩容,夫妻俩如今打理的田块,有130多亩。

  拿到地之后,除草、养地、铺设水肥设施就用去了大半年。比个头还高的杂草要除,水管、肥料管道要铺,土质不行、要重新翻地建垄。为了节约成本,这些都是小夫妻俩自己忙活。

  地里水肥设施老化,水管很细,一遇上淤泥就会堵住,7、8月玉米拔节抽穗,哪能经得起这样的一开一停。白天周边农户用水量大,水压不足,李中奇只得在凌晨一两点爬起,套个电筒在头上,手动疏通水管,“贪黑”忙活了一个月。

  玉米成熟的9月,恰逢李中奇到市里考农机证,采摘、装箱、包装,全靠宁云霞一人打理,小个子的她早上4:30就起床,忙起来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刚来董浜时,连镰刀和锄头都分不清的她,竟然一天打包了70多箱。

  李中奇骨子里有股“执拗劲儿”,自己认定的事就要干到底,但是一起创业的“合作人”动摇了,“这么苦,这么累,不是咱当初想当‘老板’的设想”。

  2019年,一起创业的两名同学选择离开,这是李中奇经营农场以来最沮丧的时候。他没多说什么,退了同学“股金”,大家一起吃了顿散伙饭。

  宁云霞说,经常会被问,打理农场,能赚多少。她和李中奇最深的体会是,起步这几年,钱没赚多少,赚的是经验。

  “不是非要做什么老板,我们就是想学一行、干一行,将现代农业的理念灌溉农田。”农科的专业背景、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他们眼里,农业有前景、“有奔头”。

  践行现代农业,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

  白手起家,缺什么工具,就借什么;什么不会,就去学什么。这几年来,李中奇的袋子里就集齐了拖拉机证、无人机植保证等多个农技证书,上天玩得转无人机,下地使得动拖拉机。

  今年夫妻俩购置了一台新型旋耕机,以前整一遍地,要开着机器来回好多次,现在的新机子可以直接将杂草打碎、铺在地里,而且机身小巧,在大棚里就能用起来。

  不仅新机械玩得转,还要“会吆喝”。农业是条全产业链,3年的一线“作战”让夫妻俩意识到,既要做品质、也要做品牌,不仅要“种得好”、还要“说得好”。

  田里主打的黄金小玉米,是董浜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当地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帮忙树典型、打品牌、通渠道、赚吆喝。

  2017年9月,忙活了大半年的李中奇和宁云霞,收获了第一茬“黄金小玉米”,每亩产量约300斤,通过农旅公司的微商平台,打上了“硕士黄金玉米”的品牌,不到6天就卖了800斤,收益6000多元。

  如今,硕士小玉米换代升级。据宁云霞介绍,为了更好地打造品牌,他们不仅在玉米种苗上进行了筛选,在育苗、生长、采收的每个环节,都用上了微生物菌剂,有效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栽培管理上,早春玉米覆膜3层,全部是人工除草,来回3趟,不用除草剂。

  2018年年底,在李中奇的创意下,硕士黄金小玉米注册了新商标“董小棒”。今年的疫情下,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夫妻俩也注册了抖音账号,找网红带货、主打的就是“董小棒”。

  新理念接受快、新技术玩得转、新思路打得开,在这对90后农场小夫妻眼中,这是年轻人干农业的优势。

  “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就在我们青年一代手中”,对于“新农人”这样的称谓,宁云霞深感责任在肩,她希望怀抱农业初心的更多青年人能一起加入进来,用知识、文化和信心来深耕脚下的这片沃土。

  交汇点记者 王拓 通讯员 许天颖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