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江苏昆山:吸引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合伙人“理想村”里探寻诗和远方
2021/09/13 20:57  苏州日报  

  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在计家墩,乡村振兴的“理想之花”不断绽放。 (计家墩村供图)

  吸引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合伙人”,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稻田与香樟林环绕,四处搜罗的各类船只扮成景观装置,遍布乡村各个角落。行走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计家墩村,醒目的“理想村”招牌,昭示它的与众不同。

  这是一个地处上海、昆山交界处的江南村落。因为理想,一群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在此集结,他们与当地村民一起,共同探寻诗和远方的田园梦想,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本。

  “乡村文明不仅承载着乡愁、情怀与田园梦想,更蕴藏了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生命力。”计家墩村党总支书记周青说,计家墩村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党建联盟·富民强村”项目,为“理想村”植入“红色芯片”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联合专业企业,充分激发“新村民”的智慧和力量,乡村振兴的“理想之花”不断绽放。

  “空心村”复活

  白墙黑瓦落地窗,家家有码头,户户有小艇。一条小河向前延伸,串联起计家墩村新建的民宿群。

  村民周四妹身着工作服,在河边打捞飘落的树叶。她原来的家,现在是一个新民宿的建设工地。“以前村里的房子又破又旧,房前屋后的马路又窄又破,现在完全变了一个样。”动迁后回到村里物业工作的周四妹,见证了计家墩“理想村”生长的每个脚印。

  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计家墩坐拥优良的资源禀赋。与上海青浦商塌镇隔河相望,位于上海、苏州1小时通勤圈,计家墩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然而,不同于大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计家墩村是后期聚居发展起来的,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的年轻人基本是进城谋职,“空心化”严重,成为动迁村。

  很多时候,村庄动迁后,便会人去楼空,原来的土地,或被推倒建厂房、起高楼,或变成农田,熟悉的村落就不见了。如今,能够重回村里,仍在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周四妹是幸运的。

  在全域旅游模式蓬勃兴起、富民路径亟待创新的大背景下,昆山旅游度假区、锦溪镇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融入新乡村设计理念,通过乡村集体资产的整合再利用和乡村旅游配套产业的植入,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动迁村。

  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当地最终选择因“莫干山计划”受到认可的乡伴文旅作为“操盘手”,打造乡伴·计家墩乡村生活共创集群。围绕“去装饰化”和“在地文化”的理念,“原舍·阅水”跃然眼前,这与10年前在莫干山横空出世的“原舍·望山”一脉相承。

  从一道富有江南特色的门洞穿行而过,几栋“白墙黑瓦”掩隐于葱郁林荫之间,建筑顶部为树枝的形态与生长留出空间。乡伴文旅副总裁仇银豪说,为呼应锦溪的水系特征,“原舍·阅水”的每间客房还都以周边湖荡命名。

  计家墩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姑苏晚报编辑中心副总监王惠其深有感触地说,村落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得到重新梳理后,旧有的门牌也被井然有序地悬挂在村口活动中心的墙面上,乡村生活的记忆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合伙人”追梦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乡伴文旅的精准“用户群”,计家墩村通过邀请创客和艺术家进村、搭建文创交流平台、探索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形式,广邀“合伙人”,会聚“追梦人”,不断充实内涵、提升活力。

  乡伴文旅创始人朱胜萱说,“合伙人”的衡量标准不关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每个人心中理想的分量。

  位于村口的江南·半舍是“理想村”的“第一印象”,也是民宿主人吴春鸣“半”字哲学的绝佳体现:在简洁自然的演绎下,江南·半舍呈现出一半江南、一半现代的样貌,一半私密、一半公共的空间体验。

  “异乡的美丽叫欣赏,家乡的变化叫欣喜。”2018年,在外乡创业的吴春鸣回到锦溪,惊叹于计家墩的变化,签约“乡伴”成为“合伙人”,投资2000万元建设让他“心安”的新家。

  5年前,来自浙江农村的建筑师邢永恒将上海的别墅抵押,在计家墩租下4套民宅盖了6栋民宿,带着3个孩子开始了新的农村生活。“这里的早晨太美了,我都不忍心睡懒觉。”邢永恒说,上海以前的忙碌状态消失了,每天早上,去院子里散散步,或者在田野里走走,许多难题便迎刃而解。

  “驻扎在计家墩的创业者,有上市企业的高管,有资深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还有高校的毕业生等。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计家墩时,在多元的答案中,生态田园环境是他们最看中的。”周青说。

  计家墩村紧扣“用户思维”,加快推进内部道路系统、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乡野滨水景观提升,高标准完成污水主管网、河道清淤、河岸整治、农田整治,在优良环境中打造“创客学院”“乡建学院”。目前,已吸引大乐之野、溪地清舍、陶庐、爿木等知名民宿和体验项目纷纷入驻,一个集主题民宿、文化休闲、众创空间、学术交流、田园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乡村生活体验区初步成型。

  “新村民”赋能

  一辆“沪A”牌照的小汽车迎面开来,打开车门,陈芳芳和丈夫下车后,一人拎着一盆月季花,一人抱着新买的落地台灯,走进萱舍·微民宿,准备在这住上几天。

  50多平方米的公寓简洁温馨,小院里放着一张吊床,栽种了20多种各色花草;院外是成片的景观田,一年四季景色不同。

  一年前,陈芳芳夫妇慕名从上海黄浦区赶来,一下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决定长期租下来供家庭度假、朋友聚会使用。

  萱舍·微民宿已经陆续吸引江浙沪地区10多户“新村民”入住。

  目前,“理想村”内约有原住民40人、“新村民”170人,入驻商户18家,今年上半年,人流量约14万人次。

  离开城市,住到农村,吸引陈芳芳们的不单单是乡村的宁静。计家墩村有宜人的风物,还有充满情调的现代生活。

  村里有艺术书店、无边泳池、儿童绘本馆、游乐园、现代咖吧、轻餐食堂,平常还会不定期组织荧光夜跑、农事课堂、篝火音乐会、公益市集等活动,村民通过互动走近彼此,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深入感受乡土生活的“真、善、美”。

  顺应这股“回村逆流”,计家墩村党总支以各类创建活动为契机,探索推出“理想集生活社群”,让水上集市、乡村集市、创客集市成为乡村生活新体验,嫁接民宿流量资源,赋予锦溪镇本土农产品、水产品、传统手工艺品新生命,打开村民增收新渠道。同时,帮助70余位50后、60后村民通过“管家学院”党建富民平台实现再就业,村民每年总计增收200余万元。

  “计家墩无云可依、无温泉可泡、更无海浪可踏,但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村,清新温婉而又质朴自然。”周青说,趁着乡村振兴的大浪,计家墩村将继续秉承“党建搭台,人才唱戏,村民受益”的工作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做强产业、做优生态、做好富民等工作中探索“计家墩经验”。(苏报采访报道组)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