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公共文化服务让苏州更有温度
2021/04/22 19:59  苏州日报  

  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7平方米,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0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4册——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与承载地,也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蕴醇厚,文脉绵长。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备,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质量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随处可见。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7平方米,年接受文化场馆服务60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2.4册。

  苏州湾大剧院可满足各类室内外大型文艺演出需要

  近年来,苏州围绕“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惠民的举措、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覆盖城乡、普惠均等、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引领全国、接轨国际”的公共文化服务路径,让新时代苏州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也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扮靓苏州夜色

  触手可及 10分钟文化生活圈全面建成

  为百姓打造“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加大数字文化和流动文化服务提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人间新天堂”,一直是苏州努力的方向。

  2013年,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入选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6年,苏州成功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多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的“苏州模式”瞄准“升级版”的总要求,先后出台《“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等促进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文件近30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设施布局从“全设置”走向“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随着《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的编制、实施,苏州第二图书馆、吴文化博物馆、苏州湾大剧院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城乡“10分钟文化生活圈”全面建成。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建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831家,24小时图书馆、城市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116个。苏州还创新设立了“8+X”建设模式,鼓励社区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已实现全市202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与此同时,苏州积极探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创新打造公共图书馆总分馆“苏州模式”。其中,“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入围文旅部创新项目奖,张家港文化馆“一中心、双总分、数字化”建设模式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019年,苏州第二图书馆率先建成国内首个智慧书库,库存可流通图书370多万册,每天可出入库图书2万册。2021年,苏州打造苏州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突破行政区域界线,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借通还,并与上海图书馆对接,为实现沪苏同城和长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此外,苏州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江南小剧场”品牌打造,启动江南小书场“三进”工程,推进遍布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建设,推动苏州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文化演出进酒店、进景区、进特色街区,将苏州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小剧场演出的形式全面传播,丰富旅游资源,不断优化主客共享的文旅融合新环境。而作为文化馆总分馆的延伸和补充,苏州还组织实施了“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计划,正在打造百个具有江南特色、文化品质、审美品位、公共品格的特色文化空间。

  创新服务 把文化“种”到群众的生活里

  苏州少儿艺术节给孩子最美的舞台

  让市民在“家门口”听一曲昆曲评弹,看一场电影话剧,欣赏一场高水准音乐会,享受一段悠闲文化时光,是苏州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苏州积极举办江南文化艺术节、百戏盛典、姑苏八点半、少儿艺术节等大型公益节庆活动,持续开展地方戏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三进乡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的供给面和受众覆盖面,年均开展各类惠民展演展示活动超7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6000万人次以上,把文化“种”到群众的生活里。其中,“我是你的眼”视障读者活动获中宣部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的“小候鸟”阅读推广服务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苏州成为全国第三、江苏首个获得此奖的城市。

  小品《生日聚会》摘下第十八届文旅部“群星奖”

  而为了让市民更快捷、方便地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苏州大力应用“互联网+”,提升数字化服务能级,整合原“苏州旅游总入口”和“文化苏州云”功能,打造苏州文化旅游总入口“君到苏州”平台,全面对接苏州智慧城市平台“苏周到”,一站式提供16项公共服务功能。自2021年1月上线以来,“君到苏州”平台注册用户数超52万人次,访问量超106万次。

  此外,苏州积极打造普惠大众的“品苏”艺术慕课在线教学平台,推出苏作手艺鉴赏、砚台、苏绣、吴门古琴、粉画等课程,线上访问延伸至境外23个国家和地区,在老艺术与新技术之间,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之路。截至2020年年底,“品苏”慕课资源数量已达100课,时长逾1000分钟,平台课程点击量累计超106万人次,访问量达1269.47万次。

  为了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生产,引领公共文化“时代新风尚”,苏州还创新设立群众文艺市级政府奖——“繁星奖”,出台《苏州市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办法》,持续投入2000多万资金,对优秀群文作品进行过程性扶持。在此基础上,一批有力量、有筋骨、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脱颖而出,女声小组唱《一条叫做小康的鱼》、小品《生日聚会》分别摘下第十七届、第十八届文旅部“群星奖”。

  苏州第二图书馆拥有国内首个智慧书库

  社会参与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

  室外飘着蒙蒙细雨,玻纤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却是暖意融融,欢声笑语不断。嘻哈壹笑堂的三位演员刘喜尧、大春和张解走进社区,带来一场“吴韵新声”艺术导赏讲座。20多位社区居民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了“苏州味道的相声”的别样魅力,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

  秉承“引导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精准对接城乡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的宗旨,苏州于2019年起创新开展“苏州最江南文化惠民心”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广泛募集长三角地区优秀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的形式,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惠民,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0年,苏州共开展配送活动801场,累计直接服务群众8万多人次,影响人群近700万人次,覆盖苏州各市、区。“群众不用为这些订单出一分钱。”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年来,苏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每年公布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清单,年均购买经费超300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民营院团134家,文化和旅游类社会组织149家,群众文艺团队1468支,文化志愿者2万人,年志愿服务场次1.2万次,提供文化服务超过300万人次。

  与此同时,苏州强力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落实公共文化决策多方参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文化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均建立理事会制度。其中,苏州博物馆理事会被列入“省级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示范点”,理事会19位理事中社会理事占据12席,占比超过了63%。在理事会的建议下,苏州博物馆开展了展厅人流量控制、特展网络直播、吴语方言导览等实践,有效促进了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而在成立理事会的同时,苏州博物馆还成立了发展基金会,设立“馆长奖励基金”,向年度优秀员工及优秀部门提供奖励,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积极性。苏州图书馆、苏州文化馆吸纳各方人士进入理事会,且都设立了专业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决策咨询作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面对“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苏州将以建设具有全国标杆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为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发展定位,按照苏州文化“高融大上攀新高”发展要求,以高效能服务、高品质供给、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给基层文化繁荣注入活力。(苏报记者姜锋)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