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海归90后 | “绣二代”的指尖传承:让苏绣走进寻常百姓家
2020/10/01 09:58  新华报业网  

  开栏语: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2020年中秋国庆合璧,让人心盼团圆。

  家国同庆,青春同行。对于已经回国的海外学子来说,这个中秋是幸福的,告别异国睹月思亲,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90后海归,尤其是他们智慧勤奋的活跃身影,融会中外的创新精神,已经走进事业大舞台的聚光灯下——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向90后海归群体,聚焦他们归国后的工作和生活,听听他们的家国情怀。

  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里,一个小女孩在母亲的指导下,滚针、打结、压线,绣出一条条蓝色波浪。这是“90后”新锐刺绣艺术家姚卓团队开发的“针趣DIY绣卡”,在这里,普通人也能轻松入门玩起苏绣。

  姚卓出生在苏州镇湖苏绣之家,母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4岁时她就在母亲的影响下拿起绣花针。两年前从美国学成归来,这个拥有了世界视野的“绣二代”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将传统绣技融入现代审美,让苏绣走进寻常百姓家。

  传好家里的“宝”

  9月24日,结完婚的第四天,新娘子姚卓就从烟台赶回了苏州,和团队研发下一阶段的苏绣课程,她身穿一袭白色长裙,戴着一块苏绣盘面的手表,说话声音很温柔,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

  2018年,姚卓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向来乖巧的她,第一次没有顺从母亲的意见,去当一名大学老师,而是选择女承母业,成为一名苏绣“手艺人”。

  年轻人大多耐不住性子,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苏绣的人寥寥无几, 还有人慕名而来,却刚上手又因为太辛苦了离开,这么多年,看惯了学徒们的来来往往,姚卓心里明白,令全家人引以为傲的苏绣技艺面临很大的传承困境。

  “大学不缺我这样一个老师,但苏绣行业缺一个像我这样,既有家庭熏陶,又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人。”这个刚刚年满26岁的姑娘暗下决心:余生要与苏绣重叠,为这门艺术添一些活力。

  使用才能让非遗“活起来”

  作为中国传统的国粹之一,苏绣是“庙堂之高”的艺术,制作技艺精湛、耗时漫长、造价不凡,注定属于阳春白雪。然而,大师作品难以走向大众,也是不争的现实。

  “苏绣传承了两千多年,不该只待在博物馆里,只有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才能让它真正‘活起来’。”抱着这样的初衷,2018年初,刚回国,姚卓与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姐姐姚兰成立了一个新的品牌——“姚绣”。

  和“姚建萍刺绣艺术”高端定位不同,“姚绣”主打年轻化、生活化。“我想做年轻人喜欢和消费得起的苏绣产品。”目前,姚绣团队里集结了10多名90后高学历青年设计师,他们陆续推出了有着苏绣元素的手表、手机壳、耳环等用品,让苏绣跳出画框有了实用功能。

  跟着母亲潜心钻研苏绣技艺的同时,姚卓还创办了适合年轻人学习的姚绣课堂。“苏绣针法精细,流程复杂,很多刺绣爱好者入门很难。”姚绣课堂里,姚卓准备了容易上手的材料及课件,零基础学员对照练习,就能掌握一些基础针法。疫情期间,姚卓把苏绣课程搬到了网上,从40多种苏绣常用针法中选出8种在线教学,“大家可以设计苏绣贺卡,亲手绣出对亲友的祝福”。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苏绣,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属于世界的艺术瑰宝。

  当初在国外读书,姚卓想家的时候,总能在穿针引线中得到一丝宁静和安慰,很多同学都拜服于苏绣的东方之美,缠着姚卓教他们。姚卓希望,通过姚绣课堂,能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苏绣,“没准下次,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会向我秀自己做的苏绣小摆件呢”。

  监制:孙庆 田梅 孔德信

  统筹:唐澄高鑫

  记者:周娴

  摄像:高鑫(部分素材由采访者本人提供)

  剪辑:高鑫

  包装:杨晓珑 高鑫

  检校:金勇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