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又一个万亿产业呼之欲出,新苏州制造巨轮风帆正高扬
2020/07/18 21:02  新华报业网  

  生产性服务业又火了!

  继今年4月出台优化提升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6月召开全市生产性服务业现场推进会之后,苏州又有大动作——

  7月18日,在苏州召开的全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高调宣布:苏州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我们的目标是,‘十四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力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

  又一个万亿元产业呼之欲出。密集布局背后,“最强地级市”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制造业与“2.5产业”

  随着产业融合加快,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分类界限逐渐模糊,由此延伸出一批新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产业因介于二三产业之间,被形象地称为“2.5产业”。

  苏州与“2.5产业”为何结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中找到答案。

  从历史看,早在南宋时期,依托苏州发达的工商业诞生了一种商用数码——“苏州码子”,它比汉语数目字更简单易学、比汉语大写数字更简便易行,当时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及百姓生活,也是至今唯一还在使用的算筹系统。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至今仍有使用,大家在苏州双塔市集的店招上也能发现它。“苏州码子”可以说是古代生产性服务业的一种雏形、一个代表。

  “这段生动的史实告诉我们,生产性服务业诞生于制造业、服务于制造业,离生产最近的地方往往最能催生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而苏州就是这个地方。”蓝绍敏说。

  从全球看,敏锐的苏州人注意到,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

  环顾全球,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均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上海、深圳等地正在朝着“两个70%”的目标不断迈进(即服务业占GDP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70%)。

  “在生产性服务业这块未来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我们必须率先起跑,跑出苏州制造的领先身位,跑出苏州制造的华丽转身。”蓝绍敏说。

  从基础来看,众所周知,苏州是制造业大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制造业始终是苏州的立市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工业投资逐年增加,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保持在千亿以上,推动苏州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常年保持在40%以上,积累起了齐全的产业门类(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以及国内一流的垂直整合能力。

  即使在疫情的冲击下,今年上半年,苏州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超过1.5万亿元,工业增速好于全省水平。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比一季度大幅提高12.8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回升企稳。

  投资表现尤为亮眼。上半年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增速稳居全省首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9.3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一季度提高7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创同期历史新高,上半年全市各地在商务部外资系统录入实际使用外资额78.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1.6%,规模及增幅均创同期最高记录;其中,6月当月完成19.23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在蓝绍敏看来,制造业最发达的地方理应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好的地方。

  “十三五”以来,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同期GDP增速快1.4个百分点。

  “巨轮”与风帆

  早在2013年起,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7年跻身“三万亿俱乐部”。

  对于苏州来说,已经到了转变发展方式、聚焦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推动苏州制造业从“高速度”到“高基数”,再到“高质量”的一次积极进取型转型,苏州提出要打造一艘新苏州制造的“时代巨轮”。

  新在哪里?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窥探出一二。

  今年,苏州明确了工业投资“1544”目标(工业投资不低于1500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不低于40%)。今后,苏州明确工业投资增幅要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稳定在2000亿—2500亿元的规模。

  这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总量的目标,更是一种投资结构的追求。

  苏州要的,是要抓住高质量、高科技含量的工业投资,用足够多的优质增量带动存量、优化存量、改造存量。

  正如蓝绍敏所说,这样一个大转型的过程,已经不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内的“单打独斗”,而是生产性服务业驱动制造业升级的“协同作战”,必须提升整体战斗力。

  今年以来,苏州主动应对危与机并存的外部发展“大环境”、全面融入国内外加速重构的“大循环”、深入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大战略”,相继为“巨轮”树起了航标、配置了引擎,增添了动力,升级了系统。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重要指示,提出围绕产业链做强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这“六个链条”,明确了新苏州制造的发展思路,树起了巨轮的航标,旨在解决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如何系统布局、重塑优势的问题。

  ——贯彻落实总书记“加快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指示,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地标,确立了新苏州制造的“一号产业”,配置了巨轮的引擎,旨在解决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苏州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龙头支柱问题。

  ——贯彻落实总书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重要论断,规划建设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一批科创载体,强化了新苏州制造的创新源头,增添了巨轮的动力,旨在解决如何突破产业跃升瓶颈的问题。

  ——贯彻落实总书记“持续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等重要指示,打出“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探索了新苏州制造的方法路径,升级了巨轮的系统,旨在解决怎么革新生产方式、重构生产活动的问题。

  接下来,扬起风帆,这艘“巨轮”将可以在全球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

  站在新一轮国际赛道上,对于动作最快、优势最独特、需求最迫切的苏州而言,每一场竞赛都不能缺位,每一条赛道都不能落后,就必须紧紧扭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个战略制高点。

  正如蓝绍敏所言,今天,苏州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就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要指示,强化新苏州制造的战略支撑,鼓起了巨轮的风帆,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高水平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赋予新苏州制造最旺盛的生命力、最强大的竞争力。

  “润滑剂”与“加速器”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

  如何用好生产性服务业利器,赋能新苏州制造行稳致远,苏州已有系统谋划。

  要着力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

  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苏州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的9大重点行业(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供应链管理、商务服务),加快推动“两业”融合,全力塑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未来产业形态。

  融合发展,苏州将在“城与城”“点与点”“链与链”“群与群”的融合上做足文章。

  加强“城与城”融合,苏州将充分发挥邻近上海的独特优势,主动承接上海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溢出功能,加快建设成为与上海互补的重要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推动形成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协同互补的生产性服务业布局。

  加强“点与点”的融合,苏州将着力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加快实现苏州制造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智能产品+增值服务”转变。

  会上,苏州认定28家企业为苏州市首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

  加强“链与链”的融合,苏州将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在技术渗透、深度融合中实现产业链重组整合、价值链提升跨越。

  在苏州,全产业链融合的例子已有不少。比如,苏试试验公司既致力于环境试验设备从研发到生产的部署,又为客户提供从电子元器件到部件,再到终端整机的可靠性验证等解决方案。

  加强“群与群”的融合,苏州将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两业”融合集聚区。

  比如,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就在苏州(是继上海后经国家人社部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一园多区”的布局辐射带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3300家,产业规模超840亿元,70%的企业完成省内布局,30%的企业完成全国布局。

  要积极促进供给端、需求端“同向发力”——

  一方面,挖掘需求、创造需求。

  鼓励制造业企业把具有行业前景和雄厚基础的服务类业务分离出来,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为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比如,耐克公司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上,只生产最关键的气垫系统,其余业务几乎都由外部公司制造,产值年递增率高达20%。

  这个例子启示苏州,要引导支持企业聚焦当前制造领域,进行“共性问题挖掘”“潜在效率提升”的创新探索,从而创造需求、培育市场、引领行业。

  另一方面,扩大供给、优化供给。

  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一批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要紧扣苏州四大先导产业,提供更加专业化、高端化的服务供给。

  “我们认准一个产业,就一定要给予全方位的服务支撑,包括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蓝绍敏说。

  要加快实现数字化、工业化“双向赋能”——

  强化数字赋能智能制造,重点围绕苏州10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应用前景广、产业带动强、数字技术嵌入的智能服务型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比如5G,要充分运用5G技术赋能精密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等产业。

  比如区块链,要锁定金融、商贸流通等领域,谋划一批区块链应用示范项目,打造“全国数字治理方案输出地”。

  聚焦前沿推动技术溢出,进一步加大生产性服务业R&D投入,在服务制造业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成果向制造业的溢出,变市场依赖为生产依赖和研发依赖。

  把握趋势培育新兴业态,积极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城市配送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最强支撑与最好体验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苏州可不是“动动嘴皮子”。

  会上,苏州对外正式发布关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的两项重点政策和十项重点举措。

  在这份政策中,“瞭望君”注意到,苏州对九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服务业企业(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进行重点扶持。

  其中,三年内滚动遴选一批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成长态势良好的创新型服务企业,形成市级技术先进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库,自入库当年至获得国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为止,每年参照国家技术先进型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给予奖励,最长不超过三年。

  为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对年工资薪金高于40万元的,按个人薪酬的5%—2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奖励。

  现场发布“十项重点举措”主要包括谋划沪苏地缘合作新机制、出台精准化政策和举措、做强一批优势产业服务链、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创建一批市级集聚示范区、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龙头领军企业、定制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和组建一批重点领域产业联盟。

  苏州明确,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最强支撑、最好体验,是各地各部门的职责和担当。

  要让基础设施最完善——

  进一步强化与上海等地物流基础设施的高标准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多式联运,有效降低区域间要素流转成本。

  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建成5G基站3.5万个,实现市域范围5G全覆盖。

  要让市场主体最有感——

  充分用好各类人才政策,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国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依托长三角资本集聚的优势,提升发展环境的吸引力、资本募集的吸引力、投资效率的吸引力、创新探索的吸引力,加快发展以创投风投、私募股权投资为核心的新金融服务业。

  要让发展环境最公平——

  今天,苏州把“两个15%”的政策向生产性服务业延伸;

  今后,要把生产性服务业放到与制造业同等重要的地位,进一步放宽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完善各类资本同台竞争的市场环境。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风帆冉冉升起,汽笛拉响、引擎轰鸣,新苏州制造这艘“巨轮”正迎着风口、迎着希望、迎着曙光,乘风破浪!

  撰稿 顾敏

  图片 苏州新闻 视觉中国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

  欢迎转发 侵权必究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作者、二维码;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