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紫牛新闻】冲入爆炸核心取样,24小时不眠不休,苏州老人笑忆当年三次核试验
2019/09/07 08:58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属于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与一位苏州太仓老人有着不解之缘。他先后三次走进罗布泊戈壁滩,参与核试验研究工作。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怕荒凉,任凭天空多变幻,任凭风暴沙石扬……”55年前,一名来自江苏太仓的铮铮男儿远赴新疆罗布泊,亲身参与和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1965年、1966年两次核爆炸后,他更是第一时间冲进爆炸核心进行取样。

  “当时大家都高兴得跳起来,激动的程度简直是无法形容,感到能参加这么重要的工作,真是很光荣,我觉得我们的国家真的了不起。”回忆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时的情景,老人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这位名叫陆庆权的老人,回到太仓后,却从未向人提起过这段经历,直到最近社区工作人员走访退伍老兵时,偶然间发现了老人的立功奖状,才揭开了老人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酷爱化学,

  高考志愿填了整整一排的化学类专业

  居住在太仓市城厢镇的陆庆权,今年已经82岁高龄,紫牛新闻记者来到陆庆权老人家中,刚开门老人就笑着招呼记者进门,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一点也不显老态,精神矍铄,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非常普通的老人,50多年前曾参与过三次核试验。在陆庆权老人的家中,至今仍然珍藏着一枚蘑菇云形状的纪念章。

  

  1937年5月30日,陆庆权出生于太仓市沙溪镇一户书香家庭,在太仓读完小学后,来到了江苏省常熟中学,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由于成绩非常优异,1956年,陆庆权被华东化工学院(即今天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化学工程学专业录取。陆庆权对紫牛新闻记者说:“我特别喜欢化学,高中时每次化学考试基本都是满分,所以我当时填报志愿的时候,填了整整一排的化学类专业。”1956年8月,陆庆权如愿走进了这所有着“中国化学工程师的摇篮”美誉的学校,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涯。

  大学学习期间,聪慧而又努力的陆庆权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赏识。陆庆权的论文导师,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的建立者、著名化学工程学家郭慕孙就为陆庆权的毕业论文打了满分!

  1961年,毕业后的陆庆权被分配到总参谋部某部工作,进入总参谋部某部后,陆庆权开始从事与核武器相关的防化研究。1962年,陆庆权因为设备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获记三等功。

  

  冲入爆炸核心取样,

  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将生死置之度外

  1964年8月,27岁的陆庆权带领着一支4人组成的队伍前往新疆罗布泊执行一个秘密任务。从北京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陆庆权一行抵达新疆吐鲁番,随后,又坐了两天的汽车,方才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位于罗布泊戈壁滩的某处临时基地。在经过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和实验后,10月16日,陆庆权和队友们在距离爆炸核心数十公里的地方,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随后的一周时间里,陆庆权与队友们驻扎在外围,收集并研究飞机带回的样本。

  

  1965年、1966年,陆庆权又再次来到了罗布泊,与第一次不同,这一次,陆庆权要自己冲入爆炸区域飞速取样。陆庆权说:“我们在研究院做实验的时候,胸前始终都要挂着一个放射笔,来检测自己受到了多少辐射,达到一定的量就要停止。而那两次根本顾不上自身受到多少辐射,我们直接把笔扔掉,第一时间冲进爆炸核心进行取样。”

  陆庆权回忆,当时收集样本的容器是一个很大的瓷盘子,“你装好一个,后面就会有人帮你装上车带走。而我们需要尽快取样,取完赶快撤离。”

  为了保证安全,在整个取样行动中,防化服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打开。因此,进入相关区域之后,陆庆权与队友们需要不眠不休、不吃不喝地工作,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陆庆权说:“有一次工作最长的时间是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不吃不喝都在收集样本。根本顾不上休息,实在是累得不行,讲讲话都会打瞌睡。”

  

  罗布泊戈壁滩,白天气温接近40℃,晚上却会降到10℃以下,温度很低。“我们在防化服里面穿了很少的衣服,热的时候恨不得把防化服脱下来,冷的时候只能把防化服裹紧一点。”不单单是温差大,取样的时候,陆庆权全程需要穿着十几公斤的防化服,来回数十公里。防化服的头套,有一圈是橡胶的,“勒得特别紧,一天下来头疼得不得了,”陆庆权说,“但是,为了圆满完成任务,这些都无所谓,我什么都不去想。”

  白细胞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

  研究“乌黑的小圆球”

  陆庆权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取样除了来回奔波的辛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有一样非常危险的事物,那就是辐射。陆庆权说:“辐射多多少少对身体都会造成影响,每次我们参加完取样工作后都要去医院检查,检查下来,白细胞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陆庆权介绍,取样需要从中心点开始逐步向外围扩大,根据不同的距离,搜集样本回来。因为核试验爆炸之后,会有冲击波、光辐射、核辐射等,每一个放射性落下灰产生的影响和落下的距离都不尽相同。在取样后的一个星期内,陆庆权就要迅速赶回北京开展研究工作,“因为基地的设备不全,在北京做实验才能更充分,”陆庆权说,“核试验爆炸,我取回来的样品就是放射性落下灰。”陆庆权形容它们像是“乌黑的小圆球”,“大小各有不同,还都挺漂亮的,研究这些‘乌黑的小圆球’,需要从它的颜色、成分、强度等各个方面详细研究。”陆庆权笑着说。

  陆庆权在工作中,主要负责研究核污染中对水体的污染,同时,也要检测核爆炸对各地产生的影响,“距离核爆炸很远的地方也会有影响,不过那些影响都是非常轻微的。”陆庆权说。

  1966年5月19日,因为在核试验中的突出表现,解放军某部政治部向陆庆权颁发个人奖状。奖状上写着:“陆庆权同志在执行国防建设任务中,积极努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荣立三等功”。

  

  “就像住在一个‘村’里一样,

  大家相处得很融洽”

  除了研究人员,陆庆权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基地中还有很多部队的士兵,那时候大家都住在搭起来的帐篷里,“就像住在一个‘村’里一样,大家相处得很融洽。”陆庆权笑着说。

  

  说起参加核试验的三年时间,这位82岁的老人仿佛又回到了50多年前,回到了那个充满回忆的年代。“我还去过一次罗布泊湖,那时候罗布泊湖还是很大的,边上还有绿树,湖里还有水老鼠,很多当地人会抓了去卖钱,不像现在湖已经不见了。在戈壁滩上住着,漫天风沙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风沙来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甚至有时候住的帐篷都会被大风掀掉。”陆庆权回忆说:“不过那时候戈壁滩上还有很多野生动物,野猪、驴、黄羊,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去核试验基地三次

  家人一点也不知情

  关于自己前去罗布泊参加核试验,陆庆权表示:“我1963年结婚的,1964年便去了核试验基地。家里人都不知情,我对他们守口如瓶,一点消息也没有透露。”每次去核试验基地基本三个多月时间,前两个多月时间主要是勘查地形和做准备工作,后半个月时间则用来收集样本和进行实验。

  

  1969年,陆庆权和爱人回到了太仓老家。回到家乡后,陆庆权在太仓布厂工作,陆庆权对记者说:“因为不知道漂染的配方和细节,那时候布厂做的都是白色的布料。”在布厂工作后,陆庆权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在布厂里建立了化验室,研制出了漂染所需颜料的配方。后来,陆庆权又研制出了干燥剂,解决了布厂布料干燥难的问题。

  

  没过多久,陆庆权来到了太仓化工建材厂工作。他依然用自己的知识和闯劲,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上世纪70年代,太仓化工建材厂的水泥车间因技术与设备的限制,只能生产用于房屋建筑的300号、400号水泥,无法生产更高标号的水泥。陆庆权说:“当时国内只有江南水泥厂等几家大厂可以生产高标号水泥。”最终,陆庆权用两年时间,突破技术瓶颈,运用新型复合矿化剂煅烧水泥熟料,生产出可用于桥梁建设的500号、600号早强型水泥,并获得省里批复,一时震动业界。

  老年生活爱锻炼、爱养鱼,

  喜爱唱京剧

  1997年,陆庆权正式从太仓化工建材厂退休,退休后的陆庆权也没有闲着,他又再次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一家冶金辅料厂工作,从事与化学有关的研究,这一做就是九年。直至2006年,将近70岁的陆庆权才回到太仓,开启了他的老年生活。

  从转业到退休,如今已走入耄耋之年,陆庆权从未跟人说起过自己在罗布泊戈壁滩的那段经历,直到前不久,太仓市城厢镇德兴社区的工作人员在走访退伍老兵时,偶然间发现了陆庆权的立功奖状,才揭开了这段尘封往事。

  在与陆庆权交谈的过程中,紫牛新闻记者发现,虽然陆庆权已经82岁,但是身体十分硬朗。陆庆权表示,这和他坚持每天锻炼是分不开的。“每年,我都要和儿子去自驾游,去过四川、福建、江西等好多地方,”陆庆权说,“峨眉山我是自己亲自爬上去的啊!”每天下午,他会骑车在居住的小区附近转一转,每天坚持走半个小时路。

  平时没事,陆庆权就经常自己在家跳跳广场舞,养养热带鱼,种些花花草草,喜欢听京剧,但是唱得不太好。记者看到,陆庆权的家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收录机,陆庆权介绍说:“这个小的收录机是专门播放歌曲的,这个收录机是专门放京剧的,另一个收录机是放广场舞音乐的。”琳琅满目的收录机堆满了沙发的一角,“不过我比不了那些京剧票友,唱得不是很好。”说起自己的爱好,陆庆权兴致盎然。

  谈及目前的生活,陆庆权表示已经很好了,“祖国和党没有亏待过我们!”陆庆权笑着说。

  紫牛新闻记者|张毕荣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江珂

  图片来源 记者拍摄 受访者提供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