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苏州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苏州直港村借新旧动能转换之势 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引领农村“蝶变”
2019/05/29 19:03  吴报全媒体  

  从空中俯瞰太湖新城(松陵镇)直港村,莘七线公路以北因为拆迁,房屋已是稀稀朗朗,一派新景色;公路以南却仍是“风景旧曾谙”,小麦田刚刚收获,农民开始忙着水稻移栽。

  土地肥沃、河港密布、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直港村是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天然的“家”。去年4月,太湖新城科技城三期项目涉及的直港村莘七公路以北20个村民小组,516户农民已经拆迁掉了,以农业为主导的江南水乡村落直港村,正走在新与旧的交换点上。

  

  “新”办法解决拆迁“旧”问题

  “拆迁”是基层最难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正摆在上任不满两年的直港村党总支书记宋诚面前。“村民的经济利益是纠纷的根源。”宋诚苦苦思索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良策。

  去年,直港村挂牌成立了“老卜工作室”,依托退休干部卜海生懂政策、威望高的优势,重点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此外,还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汇聚各方力量服务村民。

  卜海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调解故事,直港村有两户人家,甲户把老房子卖给邻居乙户,动迁开始后,因实行一户一宅制度,甲乙两户又谈不拢回购价格,眼看矛盾将由此而生,“老卜工作室”随即召集网格督导员、村主任、村法律顾问、调解人和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两户人家终于达成一致。

  “老卜工作室”成了直港村村民和睦的“保护神”,成立一年以来,已经成功调解赡养老人、财产纠纷、家庭矛盾等各类纠纷100余起,签订调解协议70余份。“法官进网格”“律师进网格”等“活水”引入,更使“老卜工作室”成基层矛盾化解的坚强保垒。

  

  “新”技术发展种田“旧”农业

  “地少了,田还种吗?”

  “当然种!”直港村种粮大户潘雪根的回答干脆利落。今年,因征地拆迁,潘雪根的吴江区雪根家庭农场土地从原来的800亩,降低到500亩,但是潘雪根的热情分毫不减。记者见到潘雪根时,他正和20余名农民在育秧田里忙活,准备今年的育秧工作。

  潘雪根是土生土长的直港村人。在2011年承包本村120亩土地以前,他当过泥瓦匠、养过猪。“2011年,村里的土地流转出来,价格也不高,政策也好,我算了算账,决定做回农民。”

  去年,雪根家庭农场平均水稻亩产达到了1200斤,潘雪根表示,接下来将学习“稻虾共养”“稻田蟹养殖”,进一步增收。

  机械化、智能化耕种,直港村的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农业技术要与时俱进,农村才会有好发展。”直港村村委会副主任吴丽君表示,“每次有新技术,我们都马上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让我们村的农业技术走在全区前列。”

  “新”思路提升村庄“旧”容貌

  “两年前,门前烂泥路都修成了水泥路。”65岁的直港村村民张雪珍感慨道,“现在偶尔回老家看看,每次都有新的感觉。”

  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村里先后对徐阿港、宋家桥、外直港等几个自然村进行石驳岸修筑,创建了卜泽桥亮点工程、修建了钱家湾生态木桩、创建了宋家桥三星级康居乡村,村庄一改脏乱的“旧”容貌。

  直港村的乡村振兴建设,采取挂图作业的方式,划分三个区域,制定了一系列工作任务清单。“我们建立新的制度,实施新的措施,解决整治、拆迁工作中的问题。”宋诚指向墙上的直港村俯瞰图一一介绍,直港村以“一户一册”为原则,对778余户农户开展房屋定位、现场拍照、房屋测量、信息核对,摸清村里的具体情况,再开展整治工作。(记者 李裕强)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