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生,智水而兴 | 懂水务的“智水苏州”实践
2020/07/08 12:09  中国网  

  前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东方水城和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苏州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6%。

  全市拥有长江和太湖岸线300多公里,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级河道2万余条。其中,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的河流就有93条,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则共94个。苏州也是较早完成水利水务一体化的城市。

  苏州因水而生

  同时,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达,人口接近2000万,人们生产生活对环境和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苏州也因水而愁,急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水利水务进行规划和建设,提升精准治水能力、现代化水利管理水平,建立“智水苏州”样板。

  “智水苏州”是系统工程和样板工程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水利部明确“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并在全国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将苏州定位为试点城市之一。

  2016年起,苏州开始推行数字化水务创新,基于实际情况,政府规划引入智慧水务平台,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智慧驱动、精准治理”为理念,通过构建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实现感知全天候、业务全覆盖、监控全过程,建设以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为核心的“智水苏州”智慧水利水务样板。

  科学治水

  在工程管理上实现数据在线,例如,通过无人机自动起降,数据自动回传等实现信息化,减员增效;在防汛防涝上,实现AI模型识别防涝重点,与消防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统筹。

  精准治水

  在供排水监管上,实现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供排水状况可视、监控与分析,精细化管理;融合多种通信手段,建设专业、统一、可视、协同的防汛指挥决策系统。

  依法治水

  在强监管上,采用智能视频识别、5G回传等信息化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问题;在排污治污上,实现全面监控,共享融合,尤其对排污大户进行强监控,与环保、公安数据共享融合。

  全民治水

  一是把河长制平台变成全民治水平台,二是注重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信息公开,简化政务服务流程。

  “智水苏州”的项目理念提出后,智慧水务框架也紧密出炉。据苏州水务局原局长王国荣介绍,“智水苏州”的项目属于一把手工程,苏州水务局领导班子前后主导和参与了二十多次会议,目前建设框架是基于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这个框架会对未来产生“裂变”。

  “智水苏州”建设框架

  遵循“急用先建,适度超前”思路,

  实践多技术和多业务融合

  苏州市政府对“智水苏州”项目提出“急用先建,适度超前”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智水苏州项目要考虑未来可以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完全基于现有技术,信息应用变化大,因此要适度超前,做到国内领先。”王国荣说。

  此外,他还补充强调:“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是本项目的核心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以用为本;其次突出功能应用,把功能分层分类;第三突出融合应用。融合应用设计上要把业务吃透,业务上要把技术原理搞懂,不是单一技术解决单一问题,所以不适合叫‘智慧水利’。”

  对苏州平江河的治理,是对上述理念的具体实践。

  平江河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南起干将路,北至东北街,全长1740米,河道两岸住户、店铺林立,游人如织,是古城“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典型代表。由于部分商家、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向河内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破坏水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每天平江河4条保洁船、8位保洁员打捞出白色垃圾等达500多斤,有游客随手扔下的废弃饮料瓶、食品塑料袋、餐巾纸、香烟壳等,也有商家、居民扔下的泔脚垃圾等。由于垃圾抛洒、倾倒污水时间短暂,地点具有随机性,日常人工巡查无法保证长时间、不间断监管,很难及时取证;而传统视频监控由于视频画面太多,依靠人工全覆盖、全时段监管识别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同样存在难度大、监控难到位问题。

  循环往复的治水难题,让苏州水务部门头疼不已。2019年,苏州市水务局与华为开展协作,“云上”治水在苏州拉开序幕。

  “智水苏州”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重点实施对河道抛洒垃圾、乱倒污水等违法违规、不文明行为的智能监督以及漂浮物等的河道智能管护,建立包括苏州水务局、姑苏区政府等多部门协同共享的河道管护信息化平台,实现河道管理智能化、简易化。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够不间断地完成视频监控,通过采集监控摄像头的数据,由算法代替人进行24小时的监控判别,一旦检测到发生异常情况立刻显示并进行警示,通知相应的机构、人员进行处理。

  通过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创新融合,打破了传统行业管理的局限,实现城市、河道、环境管理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势,形成“视频输入—算法识别—取证录入—工单派发—处理反馈”的事件全流程闭环操作。

  当然,目前“智水苏州”项目中多技术与多业务融合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还是单一技术解决单一问题,底层的数据不融合,就又建成了‘烟囱’。” 王国荣特别指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新技术,而要把技术和应用/业务相结合。要跳出水务的思维,技术与业务融合是关键。”

  “智水苏州”先行示范,共创“智水中国”

  水是生态自然的本源,治水则是生态文明的基石;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智水苏州”项目已跳出苏州、水务的概念,项目实施除了需要政府和行业内部统一思想,更多需要凝聚外部共识和资源,包括华为公司等企业方面深度参与。正如王国荣所说:“能做到什么程度取决于内外部所有参与方,‘智水苏州’已不仅是苏州水务局自己的事情。”

  “智水苏州”项目对全国城市水务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首先,华为给苏州量身定制的智慧水务方案框架,充分打破了水务领域的信息壁垒,让数据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其次,苏州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树立了成功样板,新的水务模式也会激励更多信息技术企业投身城市水务领域。

  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苏州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不断提高水务治理新技术的孵化与突破能力,让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企业释放更多创新动能,也让水务治理更有“智慧”。王国荣认为,“智水苏州”项目的骨架基本成型,下一步要加快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把血肉填充进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进行投入。同时他还强调要感受用户体验,形成反馈、改进建议,项目各方要关注解决什么问题,不能把项目变成实验室做实验,而是要实际应用,研究院也要同步落地,形成组织保障。

  另外,“智水苏州”项目对积累水务相关的机器视觉能力大有裨益。机器视觉主要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在水利水务领域引入机器视觉,相当于增加、拓宽、移动了人的“眼”,把大量监管和运营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视觉问题进行解决,代替现在成本高昂和损耗巨大的监测设备。比如把水位问题转化为水尺识别问题,把水质污染问题部分转化为水色和水形态识别问题等,让摄像头代替人眼,广泛捕捉、智能理解,做到及时响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高品质的水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将深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水苏州项目已成为智慧水务的标杆,是苏州智慧城市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智慧水利的典型样本。智水苏州将在中国水利发展历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为“智水中国”设想付诸更多探索与实践。

标签:
责编:点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