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风险地区”往往是一条街道、一个小区、一个单元,但这次,上海一家20平方米的奶茶店,成为“最小中风险地区”——因为3名工作人员在例行核酸检测筛查中被发现为阳性,该奶茶店作为中风险地区,已被封闭管理,其他区域则等级不变。
“最小中风险地区”是有流调结果作为划分依据的。因为流调结果明确、病毒发现较早、风险总体可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没有扩大中风险地区范围,尽可能减少了对市民日常出行和商业经营的影响。“最小中风险地区”被视为精准防疫的缩影。上海不少地方在分等级防疫、人性化隔离、确诊人员隐私保护等方面做得十分精细、人性化,不仅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也让居民更愿意配合防疫。相比之下,有些地方却出现了层层加码、过度防疫问题,有的盲目扩大风险地区范围,有的擅自延长隔离观察时间,有的则干脆拒绝中高风险地区游客进入辖区,对比精准防疫标准,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我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平稳,局部地区出现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也总体可控。同时,疫情防控已经大约走过两个年头,各地也已具备强大的防疫机制和成熟的应对经验。张文宏就认为,中国目前的快速响应与动态清零策略是可以应对各种类型的新冠病毒变种的。这也从专业角度侧面佐证了精准防疫思路的有效性。此时,更要坚持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思路,力求在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对“最小中风险地区”的做法,网友好评如潮,称赞“上海疫情防控的颗粒度是平米级的”,这也反映了公众对精准防疫的期待。它启示我们一个道理:疫情防控,要在细化“颗粒度”上下功夫。范围越精确、越聚焦,效率自然就越高,负面影响自然也就小;相反,如果范围划分粗放散漫,而不重精细、精准,就会造成次生影响,甚至影响民生。
当然,也要看到,要“抄”上海的“作业”,是要有前提条件的,必须要有抽丝剥茧的病毒流调溯源能力,有科学防疫、精准防疫的鲜明态度,有“以民忧为己忧”的担当精神,只有具备这些,防疫工作的“颗粒度”才能细而又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