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就梦想
2021/10/25 14:21  太湖明珠网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在谈到发展抗盐碱作物时,他勉励农技人员:“论文写在大地上,你们这件事做得很好。”近年来,“论文写在大地上”这7个字,总书记已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七个字不仅是中国科研人员扎根基层,苦心钻研应有的态度,更是将中国梦变为现实所应当具备的要素。

  从理论到实践,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做成学问夯实基础。从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到2020年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再到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中国的科研人员心怀抱负,有技术,自然应当到最需要的地方,到最基层,将一个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投入应用,才能彰显出科研的价值所在。科研不是出自书房里的创造,更是历经实践的结晶,让学问走出书房,方能闪耀科技之光、学问之美。而广袤的基层,更有做学问取之不尽的素材。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中,学问方成。

  从学校到基层,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培养人才开拓渠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实验室、实践基地建到了农村、企业,为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角色,培养出更多实践与理论都较为丰富的复合型人才。40多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们来到河北曲周,立下誓言“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几十年后,在老师们的努力下,昔日盐碱地已变成米粮川,铸就了美好绿色之梦。而在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两任农大校长、3位院士,培养出了50多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更为当地贡献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才。小小的“科技小院”为培养新时代农人探索出了新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野,便是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好的体现。

  从实践到创新,论文写在大地上,为改善民生创造梦想。科技成果下乡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基层一线实践难题,更是改善民生,为百姓带去希望,创造梦想。盐碱地改良是项世界性治理难题。而随着改良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的盐碱地利用之路越走越宽,希望的田野成为农民的梦想之地。在今年的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了坚守太行山35年的李保国。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与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用科技的力量打开了百姓致富之门,带领10万农民摘掉了“穷帽子”。科技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唯有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方能体现科研的价值所在。(宜声)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