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别让“扎堆开会”侵蚀“科研生命”
2021/06/01 19:52  新华报业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这一提醒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值得科研工作者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深入研究,认真整改。

  参加这次会议的钟南山院士坦承,“现在一旦做了些工作后,各方面额外的工作多得不得了,要站台、要发言。”张文宏也曾自嘲,“我因为最近社会活动增加了,我的专业水平略微有所下降。”专家的话,道出很多科研人员的心声。现实中,不少会议就属于典型的应景性、站台性活动。有的会议为体现规格、彰显级别,盲目扩大参会人员范围,甚至要求院士级科学家亲自站台,导致很多人去“陪会”“开会式休息”,为此不得不放下手中科研任务。学术性会议之外,一些事务性会议也要求科研人员参与,这严重挤占了本该用于科研的时间,侵蚀了科研工作者宝贵的“科研生命”。多年前,有院士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如果30岁拿到博士学位,65岁退休,本来有35年的时间搞科研,现在却有一半的时间要去开会,“会议让一个人的科研生命缩短一半”。可见,“扎堆开会”对科研负面影响之深。

  科研人员为何“扎堆开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出于利益考量,赶会就是为了赶场子,赚取“走穴费”;有的是内心浮躁,喜欢凑热闹、好“交际”,哪里热闹往哪里赶;有的是为了刷“存在感”,为了彰显自身在业界的“影响”;还有的则与科研人员自身无关,而是缘于考评体系存在不足等问题。譬如,由于科研项目中设置了过多比例的竞争性申请项目,很多科研人员赶会的目的也是为了到会上寻找“人脉”,以求赢取更多的资源。比如,“混个脸熟”后好发论文,发论文后好申请项目。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者陷身“会海”,还缘于一些会议的举办方动机不纯:有的将举办各类会议作为学科建设成果或科研业绩,有的想借办会大造声势,有的甚至将会议视为规避“年底剩余经费须上缴”的花钱手段。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正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力度,为原始创新积蓄力量,科研人员也要讲究投入产出比,国家对人才培养真金白银的投入,不能在产出端制造干扰、降低产量。要为科技人员排除行政事务等干扰,让他们有时间聚焦主业,一是要减少“可开可不开”的会,对会议进行精简、整合,或多开视频会议,以为科研人员免去奔波、开会之苦;二是要减少“可去可不去”的人,尽力避免科研人员陷入到与所涉学术无关的“会海”之中;三是少说“可说可不说”的话,拧干会上发言的水分,减少官话、套话、废话。“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为科技人员剪掉不必要的“枝丫”,确保其用志不分,意义重大。小而言之,能让科研人员减少会场虚掷的时间,避免科研人员陷入“开会为生”怪圈;大而言之,利于我国顺利突破“卡脖子”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