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论见丨“惊装”何日是个头?精装房还要“精监管”
2021/04/13 20:21  交汇点新闻  

  近日有媒体报道,精装房纠纷已成为信访高发领域。精装房的套路太多,让购房者吐槽“处处是坑”:轻则细节粗糙、施工马虎;重则偷工减料、减配降级,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满分承诺负分交付,精装房瞬间变成“惊装房”。

  精装房装修质量差的现象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不仅是中小开发商的装修容易“掉链子”,一些大企业大品牌的装修也可能会“踩雷”。去年央视“3·15”晚会就曝光了万科等公司的某些项目存在装修质量问题,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我们不禁想知道,市场上做精装的项目越来越多,按理说开发商的装修经验应该越来越丰富,品控能力也应该逐渐提升,可为何精装房的质量总是令人提心吊胆?

  解读精装房乱象,要从动机和后果两点来入手。从动机来看,许多开发商推出精装修项目,其出发点并不是为购房者减轻装修负担、提供更好服务,而是出于赚取更高利润和迎合市场的考虑。有的城市限制了片区的最高售价,开发商为了突破限价就叠加了“装修包”,从毛坯摇身一变成精装。可以想见,这样的精装是开发商重要的利润来源,必然宣传水分很高,实际品质堪忧。还有的开发商并不具备精装交付的实力,只是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都做精装,也依葫芦画瓢。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装修部分层层转包、层层分包,转手次数多了,品质自然无从把控,以次充好的现象也越加普遍。

  而从后果来看,精装修出了问题,开发商大多有恃无恐。首先,开发商违约违法的成本太低。购房合同必然是有利于开发商的格式文本,排除了购房人的诸多权利。除非发生严重质量问题,以合同为依据的民事诉讼中,购房人必然处于不利的境地。其次,对虚假宣传的处罚力度不足,让开发商敢于从宣传资料到样板房一顿猛吹,反正出了问题以合同为准,干脆把罚款算在成本里。再者,开发商利用与购房者之间不对等的关系,搞些强迫收房之类的把戏。至此,这一套生意经就算念成了。

  搞清楚开发商的“小九九”,就能对症下药祛除顽疾。打蛇要打“七寸”,治理“惊装房”乱象,同样也要攻其软肋,抓住要害。对购房者而言,要增强法治意识,在购房全环节注重留存证据,同时善于借助第三方机构等专业力量为维权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积极有为,加强对精装修住宅的政策引导,精准出台措施,堵上政策漏洞。行政主管部门要运用全局视野、系统思维,自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开始即实施全方位、全领域的监管,规范精装修住宅建设工程的统一流程、统一数据、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确保精装修房屋保质保量交付。同时,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登记与精装修住房建设质量业绩相挂钩,对于工程出现重大质量问题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开发商,则纳入经营黑榜,真正实现“以工程质量赢得生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精装修住宅宣传行为,加强对“样板房”及精装修房屋合同文本的管理把控,努力实现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理想期待。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装修亦然。针对精装房的种种问题,不少地方已积极行动起来,如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商品住房全装修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样板房必须在项目交付后3个月才能“拆除”,装修保修期至少两年。同样是在南京,国内首个“精装减配”案例在市中院索赔成功。期待着各地能紧跟房地产装修市场的变化,出台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和限制措施,真正让精装修住宅为人民群众带来绿色、环保、便捷、节能的居住体验。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