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把握时代脉搏 奏响中国好声音
2021/03/18 13: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陈光曦  

  音乐是一门愉悦生命的艺术,其独特魅力就在于能够使人心灵震颤,给人以听觉盛宴。音乐是人们共同享受的精神食粮,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它可以陶冶人们道德情操,增加人们文化修养,提高人们艺术素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音乐艺术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良师益友,也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象征;音乐艺术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音乐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而我国音乐创作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呈现出鲜明的创作特征。

  时代性:紧扣时代跳动脉搏的创作意识

  时代性是音乐创作发展的生命之源。音乐是文艺的代表,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时代变迁的先导,音乐的性质决定着它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使命,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与时代要求相契合,再现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情感体验。广大的音乐创作者,拥有强烈的时代意识,怀揣浓郁的时代精神,肩负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心系时代发展,关注时代变化,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一方面,音乐创作内容贴近时代生活。优秀的音乐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总是在真实生活中寻找创作着力点,表达真实的现实社会,记录和见证时代发展历程,它总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体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另一方面,音乐创作形式适应时代需求。音乐内容的时代性要求音乐表现形式也要满足时代需求,在唱腔、音调、舞台表演、乐器配置等音乐表现形式上,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人民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

  音乐是文艺的代表,在音乐创作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民需要音乐。音乐具有净化心灵、调适心理、调节情感、振奋精神、愉悦养性、怡情健身等功能,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认知、审美和娱乐等需要。音乐的各种功能特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人民需要音乐,离不开音乐,音乐要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再现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二是音乐需要人民。人民群众是音乐创作的主角,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行为风范是音乐创作的动力来源。因此,音乐需要人民,音乐创作要把人民作为音乐表现的主体,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释放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潜力,做到心里有人民,胸中有大义,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音乐要热爱人民。音乐创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天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想着人民,积极扎根人民群众生活中,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喜人民所喜、忧人民所忧、甘做人民孺子牛,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写,创作出歌颂美好生活和勤劳人民的优秀音乐作品。

  民族性:把握通往世界的音乐创作路径

  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制约下所产生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音乐的民族性,是音乐因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差异而产生的独特性特征,它是音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是音乐文化得以存在的基础。

  在音乐创作中,通过塑造音乐的民族性来达到通往世界的目的,所采用的主要策略有:一是改编民族声乐元素。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曲目,仅记载下来的民歌就有四万首左右,民族音乐拥有优美的旋律和厚重的民族精神,要从民族声乐作品中寻找灵感,在词曲创作中加入民族声乐元素,可以提升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创作出独特新颖的中国风音乐。二是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五声调式是以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来排列,是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所构成的调式,它起源于中华民族,俗称民族五声调式。在音乐创作中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既符合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习惯,也满足听众的审美爱好和习惯,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标识。三是应用民族乐器元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筝、二胡、琵琶等古典乐器,既具有各自独特的音色,也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音乐谱曲与表演创作中,加入古典民族乐器元素,可以呈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音乐作品。四是使用民族戏曲元素。戏曲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主要种类,我国拥有四百多个戏剧剧种,三百多个曲艺曲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尤其戏曲的唱腔、音调最能体现出独特风格。在音乐创作中使用民族戏曲元素,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作品。我国音乐创作坚持民族化的创作理念,采用彰显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技法,用鲜活形象赞美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就会使我国音乐作品跻身世界艺术之林,闪耀于世界音乐文化宝库。

  情感性:追求真善美的音乐创作价值

  情感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内容。音乐情感由心而动、由感而发,它是音乐的灵魂,是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是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音乐情感不受民族、语言和文化限制,直接渗透人们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反映人们的本真、善意和美感,可以说,真善美是音乐创作的永恒价值。

  在音乐创作中,情感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音乐词曲创作中的情感。音乐词曲创作中的情感是由动机情感和动力情感所组成,动机情感是创作者在创作词曲时最初的情感,每个音乐作品总是蕴含着创作者的一个动机、一份感想,这是音乐作品的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表现。动力情感是创作者为达到某种效果而对音乐元素赋予的情感,这份情感是动机情感深化和丰富的过程,创作者对音乐作品的主题、节奏、节拍、音程、音高、音色、和声、旋律、配器等元素的应用,都蕴含着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情绪和思想意识,代表着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对世间万物的感触和自悟,对人生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另一方面是音乐表演创作中的情感。这是音乐表演者在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所迸发出来的情感。在二度创作中,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对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和思想情感的深刻把握,是表演者合理表现音乐作品的前提。对音乐作品的表演创作,对原创音乐作品的再度编创,是一个多维多向性过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其所再现的音乐情感千姿百态,风格迥异,赋予音乐作品以新的生命和价值。

  创新性:维系音乐创作生命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性是音乐生命活力的保障,是打开音乐创作枷锁的钥匙,是音乐发展前进的动力。要把创新精神贯穿音乐创作全过程,在内容上突破音乐创作藩篱,在形式上大胆引进创新,推动创新观念与创作手段相结合,创作内容与创新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相辉映,激活音乐作品的生命力,增强音乐创作的感召力。

  音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为今用。我国具有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古典诗词、传统戏曲、民族音乐为音乐创作创新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继承传统文化精髓,触摸传统文化灵魂,掌握音乐创作精华,把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可以丰富音乐创作创新内涵,增强音乐的旋律美和画面美,凸显音乐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用创新焕发音乐生命力。二是中西结合。让中国音乐创作创新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放眼观世界,从世界文化成果中汲取创作营养,借鉴世界音乐流派演唱方式,消化世界艺术表现形式,吸收世界文化血液滋养,引进世界音乐元素精华,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赋予我国音乐新的生命力,创作出新时代的中国好声音。三是技术革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推动着音乐创作手法变革,加快了音乐表演形式创新步伐,提高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速度,增强了音乐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