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江东时评|历史街区怎样“活”出新姿态
2021/02/19 19:58  新华报业网  

  春节期间,更新改造后的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成为市民打卡热门地之一。原汁原味的江南街巷里有了推理馆、书店、虫文馆;为一品80岁老宅里制作的香浓咖啡,“90后”们纷至沓来;原住民和游客们共享老城南“烟火气”……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社区以其“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

  历史街区的“再生”,连接历史与当下,是我国城市空间升级改造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增强城市的生命力?回答好这一问题,对促进城市环境永续发展、留存地方历史文化、维系居民情感记忆等,具有多重意义。历史街区更新的纠结点在于:一方面要保护历史街区风貌,延续城市文脉;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新业态,保持新鲜活力。现实中,有的地方保护不力,古遗址、古街巷等残破不堪、无人问津;有的地方保护过度,把原住民们纷纷请出老街巷;有的地方过分商业开发,失去了原有风貌,甚至伤筋动骨。如何平衡好保护历史街区风貌与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见证一座城市的智慧与修为。

  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改造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不仅涉及技术问题,更关键的是理念问题。而理念中离不开城市的核心——“人”,需更多地让民众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使城市的发展更契合人们的期待与需求。这其中,既要留住原住民,让他们成为改造更新的“局内人”,让历史街区延续生活态与人文记忆;又要融入新业态新元素,吸引人流,让历史街区“活”出新姿态,也给原住民带来更多新生机。正如,秦淮区小西湖的原住民与新锐设计师共享同一院落,用真实的生活状态,讲述着小西湖的情感故事和文化内涵。与古老的建筑遗迹一样,原住民的生活风貌也是需要被保留的历史,是画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城市“出新”不能忘记“续旧”。历史街区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传统基因、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等,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要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要延续原有建筑格局和街巷肌理,保留原住民的生活风貌,以回应旧建筑传统,满足原住民和新客流的需求,让新与旧共生共享,让历史街区焕发新活力。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