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2020/11/19 15:38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郭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全会强调,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更多强调通过扩大内需来稳定增长。其中,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国民经济各个环节之间的畅通循环,是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要选择。

  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

  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优势。我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经济内生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一方面,消费总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我国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另一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结构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V字形结构,即高端消费与低端消费并存,消费市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结构化潜力有待被挖掘。

  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消费潜力,尤其是挖掘消费结构改善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可以从改善收入分配、优化供给、加快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初次分配劳动者报酬比重,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矫正要素配置不合理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加快推动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二是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供给机制,构建更为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培育壮大中高端消费市场以适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提升消费信心。同时,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塑造新型消费体系。三是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社会保障应急体制,重点关注中低收入群体,适当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以缓解低收入人群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负担;依托大数据等手段,构建返贫监控预警机制及帮扶机制,确保高质量脱贫,通过完善住房保障、养老保障体系等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深刻变化使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有力应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导致的各种风险挑战、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在活力,有助于扩大有效消费和投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为此,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各种制约和束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微观层面,重视引入外资企业,构建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放宽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限制,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在宏观层面,进一步放宽基础产业和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垄断,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第二,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一方面,强化政府有效保护产权的职能,在清晰界定产权边界的基础上,通过法律等制度进一步加快建立产权长效保护机制,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同等保护各类产权,强化对农村土地产权保护,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三,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与线上网络平台相结合,构建以解决民众需求为目标的集约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诉求表达与反馈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鼓励发扬企业家精神。第四,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度、针对性及有效性,综合多种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广度,增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针对性,解决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唯有坚持创新,特别是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以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真实有效的需求。为完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第一动力作用,需要尽快补齐创新短板弱项。第一,加大基础研究力度,促进科技理论成果的转化,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完整创新体系。第二,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机制,鼓励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及研发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在充分总结、吸收和借鉴国际智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国智库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智库体系建设。第三,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能力,大力推动新基建等新动能领域的发展,以数字经济赋能内循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推动我国产业向智能化、高级化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创新网络,推动使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循环,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在提升全社会投资以及优化进出口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9日06版)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