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拧干高校就业率的“水分”
2020/07/16 18:26  新华报业网  

  针对有高校存在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教育部14日晚间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可谓“太难了”。有的高校为了让就业率“好看点”,大搞“表格就业”,还有的公然向学生“支招”如何造假,令不少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们寒心。为什么这些高校要给就业率“注水”?原因在于,如果就业数据不好看,专业面临停招、缩招风险,相关专业的教师薪资、教研课题项目经费都受影响。这些高校不致力于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反而专注于给学校的就业率“添色”,可谓本末倒置。

  真实是就业率统计的生命。教育主管部门公布高校就业率,本意在于推动高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之后的教育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统计数据不可靠、不可信,不仅“坑”了毕业生,“损”了高校的形象,又对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形成误导,更不利于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就业措施,贻害殊深。

  拧干高校就业率的“水分”,需从源头入手。高校就业考核政策应实事求是,防止将就业压力通过院系、辅导员层层传导。当前,国内就业率统计工作是由高校自身负责,并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主管部门加强审查之外,不妨引入第三方机构,利用外部力量保证数据的客观与真实。早在2011年,浙江省就有过类似的尝试,比如可以引入人社部门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字,实行“去中心化”“多元化”的统计方式,才能真正告别就业率只有高校说了算的过去。

  就业率不仅是一个数字,还要有统计质量。现行的就业统计数据无法关照到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就业层次等一系列体现“质”的信息。比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只纳入了毕业生离校前和当年12月前两个时间段的就业情况,缺乏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追踪。美国各高校一般对学生毕业后若干时间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尽量避免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国内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思路,建立长期有效的跟踪服务机制,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也纳入评价体系。

  说白了,就业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指标性的任务,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完善就业统计制度,拧干就业率的水分,才真正有利于毕业生、有利于社会。(李燕燕)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