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 |“转过身”还要“立得住”
2020/07/03 14:17  交汇点  

  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扬中一个刚签约落地的重大项目,厂家原来做电容器外贸出口,因订单减少需在国内寻找销路。恰好其业务与扬中产业链高度契合,于是促成了从“推销产品”到“投资建厂”的双赢。在外需市场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的当下,出口转内销的确是积极自救和实现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还有很多企业没有如此幸运,在“转”的过程中面临不小的困难和考验。

  “转”还是“不转”,对很多外贸企业而言,其实是个两难的选择。不转,外需国际订单大幅萎缩,库存积压、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逐步显现;转,也不是以前的“把外贸尾单转国内销售”简单模式。虽然国内有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但国内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加上产品标准不同、消费习惯不同、结算模式不同,转内销牵涉的生产成本、营销成本、摩擦成本等潜在风险,又让一些企业望而生畏,心生“不转就是死,转了还是死”的隐忧。转不转、如何转、怎样才能转得好,亟待得到针对性的解决。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推出十大举措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包括加快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解决标准衔接问题、加强信贷支持等。从省级层面到各设区市,也出台不少助企惠企政策,多措并举稳住外贸基本盘。但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我省外贸依存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品牌效应不够强劲,在疫情冲击之下做好“转内销”文章,显然难度更大,也更为迫切。在创造性落实中央政策、精准嫁接对口资源、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政策工具直达企业主体等方面,政府部门理应迈出更大步伐,并以更高效、更务实的举措,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难。

  对很多外贸企业来说,在政策层面解决标准问题、破除准入壁垒,只是一个共性化的起点。“转过来”之后,能否开拓新市场、打造新品牌,才是企业能不能立得住、活得好的关键所在。客观来说,有些外贸企业产品不错,但在国内缺乏认知度,销售渠道难以打开;还有一些企业专业化程度高,产品本身比较小众,国内市场已经饱和或者根本没有相应需求。针对渠道和需求端方面的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在尝试破局。苏州和互联网公司深度合作,搭建线上平台的同时,将“企业数据金库”开放给外贸企业,助其精准匹配国内需求;宁波一家电器公司,借着“宅经济”风口,将生产重点转为内销小家电,并迅速创立3个国内品牌,每月售出十万台;还有的企业“曲线救国”,在制造业订单萎缩情况下,进军与其主业相关的国内服务业,这些做法和思路,就很值得思考和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和市场行为要边界清晰、形成合力。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企业,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为其留足“腾挪空间”,使其在“转身”时能够进退有序、稳健自如。能否转得好、立得住,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能否以优质产品和创新服务开辟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转移”中创造“增量”,而不能“为转而转”,更不能“盲转硬转”。毕竟,出口转内销只是必要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只是结构调整,不是放弃出口,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外部市场同样是推动“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支撑。

  陈立民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