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江东时评|为就业通途扫除“隐形路障”
2020/07/02 21:26  新华报业网  

  近日,国家人社部通过互联网开展“就业政策建议——您来提,我来应”意见征集。不少网友提到了招聘中不合理的专业限制,比如“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不属于土木工程专业”“邮政系统招考不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学校自设专业没有纳入专业目录”等。今年就业不易,社会对就业环境的公平性较为敏感,回应好这些真实的求职关切,需要各方拿出实际行动,合力扫除就业“隐形路障”。

  明明所学专业符合应聘岗位的专业要求,却因专业名称的不一致而被拒之门外,不少求职者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究其原因,既有人社部门与高校之间专业名录不同步、对专业解释不细化的因素,也有用人单位对岗位设计不够细致、对专业了解不够深入的缘故。往年,求职者在遭遇专业名录不一致的“梗阻”时,往往是惋惜与心仪的工作无缘,努力再谋新职;但今年的就业市场不景气,这种“隐形路障”很可能会让一些小众专业、新设专业的毕业生四处碰壁,难以就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打破限制就业的条条框框,为更多求职者提供更为平等的就业机会,实在是刻不容缓。政府部门作为促进就业的“第一责任人”,应做好调查摸底,厘清就业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尽快统筹制定符合“保就业”需要的各项政策。以专业名录为例,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之间共享信息、统一口径,应该并不困难,难就难在一些高校自主办学设立的专业,与专业名录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考验着管理者的治理思路和智慧:如何规范管理新设专业?如何对各个“似是而非”的专业作出解释,让社会有标准可以依据?专业学习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应当严肃、可靠,主管部门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须更加专业审慎、认真负责。

  同时,有关部门在面对其它各类隐形就业限制时,也应有态度、有作为。专业名录不一,仅仅是隐形的就业限制中的一种,诸如用人单位对“专升本”和全日制本科区别对待、要求“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等,同样是一种隐形的“就业路障”。如果说对学历的区别要求还可以看作是用人单位的自主用人权利,那么对性别的优先照顾已涉嫌触犯《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人社部门应加强指导与督查,对就业歧视行为依法纠偏、敦促整改,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推广“重学历但不唯学历”的招聘观念,营造更为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全社会的良性运行,因此减少就业歧视与限制也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各方都应肩负好自己的责任。高校能否为遭到就业歧视的毕业生“鼓与呼”?企业老总、县委书记能直播带货,校长、院长们是不是也能为了学生们的就业走出象牙塔、走进直播间?此外,用人单位也应检视自身的人才观念。在网络主播、快递小哥都能评定人才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义也应与时俱进,打破不合时宜的招聘限制与歧视,强化选聘人才的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全社会形成扫除就业“隐形路障”的合力,定会为“最难就业季”送上阵阵暖风。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