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学习“糜林精神”,冲刺脱贫攻坚
2020/06/28 17:03  金山网  

  近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对镇江市农业科学院糜林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糜林同志一生为农、一心致力于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致富,令人感动,我们要向他学习,与全国对口帮扶地区携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积劳成疾、因病去世的糜林同志33年如一日脚踩泥土、心系农民,把科技兴农、助民增收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服务,既讲给农民听,又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掌握应时鲜果先进栽培技术,实现脱贫致富。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做到了“全国哪里穷,他就往哪跑”,把科技成果陆续推广到中西部地区4个省、17个县,累计培训农民16万多人次,辐射带动20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知识分子、一名农业专家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三农”的无比热爱和对事业的无悔追求。

  在脱贫攻坚一线,还有许许多多敢打敢拼的干部,糜林同志只是其中一员。一双双泥鞋,丈量着山村的路;一本本工作簿,记载着扶贫的事;一根根早生的白发,“数”说着他们的辛苦。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广大党员干部要接过糜林同志手中的“接力棒”,聚焦聚力“两不愁、三保障”,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敢于担当不避难,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埋头苦干不懈怠,完成好糜林同志没有完成的夙愿。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就像滚石上山,越往后难度越大。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需要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发扬“糜林精神”,成为农民有求必应的“百宝箱”和停不下来的为农服务“陀螺”,发挥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作用,把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陆戈)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