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新基建”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0/04/20 17:22  新华报业网  

  2020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相比传统基建,一般认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代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新基建”又被寄予了很高期望。对江苏来说,推进新基建的基础、优势和着力点在哪里?如何联系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为避免实施过程中“过度超前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传统基建的弊病,如何科学把握新基建的发展方向、内在驱动和保障支撑等关键因素,记者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

  以“新基建”释放推动新动能

  有数据显示,基础设施建设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会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宛如社会的骨骼与血脉,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基石。当代中国,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新一轮高质量基础设施投资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在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林康看来,从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仅仅从科技端来界定“新基建”过于局限。他认为,广义上看,新基建应有五个层次的内涵要义:一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数据中心、高速网络、云计算等底层信息化和数字支撑技术;二是在底层技术支撑基础上的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以及传统领域的升级改造,传统领域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例如传统公路、铁路、机场、农田水利以及各类管网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基础底层新技术的智慧应用开发建设,包括消费服务端和产业生产端,例如此前疫情迅速发展的阿里系钉钉,再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软件和应用APP等;四是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构,新能源及衍生领域的建设(充电桩、氢能)和设备生产、系统集成、能源储存与输送等配套衍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对传统能源的智能化(以特高压为骨干搭建智能电网);五是补短板、惠民生的公共建设领域,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等,苏北交通短板的城市间高铁项目。

  “新基建的最根本落脚点,是通过新基建释放推动新动能,支撑、推动、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林康进一步分析说,2020年江苏省重大项目安排计划中,分为重大创新载体、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生态环保、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储备项目等五大类。其中,超两成与新基建相关,涉及项目数70个,投资超1800亿,占年度计划总投资超三成,新基建项目占比高、类型丰富。例如,重大创新载体类,主要包括网络通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20个创新载体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类,包括南京中兴5G通讯设备、常州晨创5G通讯基站、张家港中车氢能装备等项目。数据中心类,包括连云港一带一路互联网数据开放交换共享试验区、国家(常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宿迁京东云华东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央明确的政策导向。江苏编制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要素保障和创新服务,促进这些项目尽早落地见效。

  南京审计大学教授任志成认为,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完全跟跑到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转变,甚至在部分尖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如果想要在未来国际产业竞争中争得上游,那就必须把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打好新基础,启动“新基建”。“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一头连着巨大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经济增长新引擎。

  充分发挥江苏基础和前瞻优势

  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显示,江苏凭借近年来在政策部署和资金投入的前瞻性,已在5G通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新基建竞争力指数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林康告诉记者,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江苏在重大技术创新、先进制造业以及补强升级产业链等方面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显著,发展潜力较大。具体而言,江苏推进“新基建”的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基础优势。江苏凭借近年来在政策部署和资金投入前瞻性,已在5G通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全省光缆线路长达353万千米,位居全国第一,100%行政村通光纤。2015年至2019年,江苏信息基础设施4年投资2000亿元。这些已有的基础成为未来新基建的重要支撑和先发优势。二是产业优势。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规模大、门类全、支撑强、产业链完整、成熟度高,产业基础雄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3%。三是人才优势。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思想,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积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00多人、团队近400个。江苏拥有“两院”院士102人,仅次于北京、上海,列全国第三,继续位居省份第一。此外,江苏是教育大省,高校众多,人才储备充足。四是创新优势。2019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全省共有55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痛点、堵点”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

  得“新基建”者得先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任志成也认为,江苏抢抓机遇,在“新基建”领域谋篇布局早,政策实施快。早在2018年8月,江苏省政府就出台《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明确江苏工业互联网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启动工业互联网“528”行动,力争到2020年形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到2025年建成2-3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19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12条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全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水平。《通知》还明确要求,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快落实“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要求,进一步简化基于5G网络的铁塔、基站、管线、局房等设施建设审批流程。

  “新基建”要与老基建新消费相结合

  当前,随着“新基建”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逐步凸显,人们对加快推动“新基建”,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期待。当然,要想真正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还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市场需求出发、找准着力点,避免陷入“羊群效应”。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表示,“新基建要与老基建特别是新消费结合起来发展,用新消费来拉动新基建,用新基建来促进生产力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进而相互实现正向循环。”他认为,新基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影响有限。而且,在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单靠新基建也难以拉动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他进一步解释说,消费分三个层面,一是最基本的满足人们生理性需要的消费,二是满足人们机能化需求的消费,主要是与人们便利化、智能化生活相关的汽车、家用电器洗衣机等生活耐用品的消费。这些都是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的依据。三是新消费,就是数字教育、数字医疗、线上办公等于人们发展有关的消费。而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绝大部分与与新消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新消费跟不上,新基建的投资也很难收回来。比如5G的建设,必须要有视频会议、数字教育、线上购物、在家办公、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消费支撑,才能收回投资实行良性发展。

  林康则提出,江苏布局新基建发力点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5G相关领域。2019年全省共建成5G基站1.6万个,预计今年新建5G基站5.2万座,完成相应投资127亿元。南京、苏州是国家确定的5G试点城市,无锡是公安部和江苏省共建的重大项目“车联网城市级示范应用”的应用试验试点和全国首个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江苏在5G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5G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技术,抢抓发展机遇,统筹好硬件基础建设与软件应用开发,进一步深化基于5G技术的应用开发建设,产业端,大力推动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形成建设与应用双向驱动的发展格局;消费端,推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应用创新,加快硬件与软件的快速融合。

  二是工业互联网。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为江苏制造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服务,组织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引导企业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跨上下游智能互联,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步伐,推动产业链生态延伸,构建产业链生态闭环和联动机制,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助力江苏经济产业结构的智能升级。

  三是大数据中心。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数据资源,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才大省、科教创新大省、信息化大省,多年来累积的各类政务数据、商务数据、社会数据、产业数据资源十分丰富,具备良好的大数据发展基础和开发应用潜力。适度超前布局谋划数据中心等数字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数据中心标准规范,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组织推进一批数据开发应用。

  四是补短板领域。围绕江苏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着力推动重大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南通、常州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国家重要铁路干支线项目、补齐苏北交通短板的城市间高铁项目。围绕江苏高质量发展中的的短板领域,特别是补齐支撑保障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围绕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人居住房条件改善等公共服务短板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谋划一批项目。

  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一体化

  一粒种子,蕴藏无限可能。“新基建”被贴上未来中国新经济的“种子”标签。长远来看,“新基建”最大的特点就是孕育巨大发展空间,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宣烨认为,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领域,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这与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如果单个城市或城市群的信息数据固步自封,“新基建”投资不仅对城市或区域本身的作用有限,还会丧失数字化的强大溢出功能。因此,“新基建”更需要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例如,支持5G网络建设和IPv6在长三角区域规模部署,推进相关产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业态发展,支持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新基建”项目,推进长三角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等,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协同布局和共享。支持长三角数字政务建设,加强对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加快构建标准统一、数据共享、公章互认的数字政府和数字政务。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郑琼洁则提出,要加强高端要素支撑,形成“大创新”区域联动。一是加强前瞻性技术创新,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夯实新基建发展基础。加大对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脑科学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新基建企业创新载体搭建。加快江苏省科创中心建设和大科学装置布局,支持企业完善创新条件、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打造集聚全球关系资源的“强平台”、创新成果的“原产地”。三是加强大数据生态圈建设。推进苏南和苏北地区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协同应用,使新基建成为江苏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力量。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推动江苏与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互融。

  交汇点记者 孙敏 魏晓敏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