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央视特约评论员杨禹:听得到法 听得懂理 听得进情
2020/01/24 12:17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新闻发布特别篇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27场新闻发布会、参与国新办专题发布会2场。

  一年29场新闻发布会,每一场都是令人振奋的重磅官宣,发出新时代的法治强音。

  过往可忆,未来可期。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隆重推出“新闻发布厅纪事2019”专题策划,讲述2019年新闻发布厅里的那些事儿。这一年,资深媒体人对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又是怎么评价的呢?他们会用哪些关键词来勾勒这一年最高法发布会的样子?一起听听他们是怎么说吧!

  这位资深媒体人是

  ▼

  杨 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特约评论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传播专家

  点评

  听得到法 听得懂理 听得进情

  法治是严肃的,法治也是有温度的。法治是端正庄严的大厦,法治也是直抵人心的故事。在“中国之治”的丰富内涵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仅是制度安排,也是深刻道理,更是情感共鸣。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召开和参与的29场新闻发布会,有量、有质,有声、有影,讲法、讲理、讲情,让公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不能自满,但足以自信。

  新华社@新华视点、人民日报等关注报道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工作。

  可以用四个词来勾勒这一年最高法发布会的样子——

  “纵身一跃”,有很多发布方式、传播手段的重大创新;

  “水到渠成”,体现了多年来在一以贯之追求中形成的积累;

  “路径确认”,巩固了新闻发布的稳定有序制度安排;

  “价值表达”,把司法更阳光、更透明、更便民的价值取向生动呈现。

  把“法、理、情”讲好,并不容易。首先要解决一个“到”字。

  怎么让公众“听得到法”?把一年的新闻发布会看下来,能发现规律——既要有足够的发布密度,让“法”经常萦绕在公众耳边,又要有足够的发布精准度,在公众形成关切、汇聚关切的最佳时点上,及时回应关切;既要讲好体现系统性的司法制度建设,也要讲好体现生动性的司法案例,用制度支撑案例,用案例说明制度。

  一个“到”字,埋藏万千努力。

  司法工作是有专业门槛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新闻发布会,既讲给专业的司法工作者听,更讲给那些并不专业、但对公平正义有着越来越高要求的人民群众听。“听得到法”是第一步,“听得懂理”是第二步。法的背后是法理。传播效果好的发布会,往往是既能回答围绕“法”的“高精尖”问题,也能回答围绕“法”的ABC问题;既庄重宣讲法律,也耐心讲解法理。

  每一场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都设置记者提问环节,由相关负责人就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专业的解答。

  一个“懂”字,需要万千智慧。

  司法工作,既要严格遵循法律,又要充分尊重民意,法、理、情,始终有机融合。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听得到法、听得懂理,也能听得进情。埋藏在法、理背后的情,不见得处处溢于言表,但却是一份深情,是注入在底色里的情,是法治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共鸣。

  一个“情”字,凝聚亿万人心。

  今天的新闻发布,早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人民法院自觉主动接受监督的一种方式。它传播着司法领域的重大改革发展,其自身,也体现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它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戳图,看大V如何评价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

  听得到法、听得懂理、听得进情,有机衔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把这三条做好,是一项没有止境的任务。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