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央视热评:查一查还有多少专项资金被这类无耻奇文糟蹋
2020/01/14 10:48  央视新闻微信公号  

  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奇文,引发了2020年初舆论的热议。这篇关于“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论文,占据了2013年的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30多页的篇幅,不仅使得人们质疑杂志本身的学术性,而且对于学术界的严肃性和正当性,都产生严重挑战。

  

  应该看到,这篇文章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学术探讨的自主性和交叉性,而是研究者本身大拍马屁,盗用学术之名,毫无严肃可言,挑战了人们的价值底线。许多学者看到这样的内容,都不禁会问:怎么可能?但就是这样“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

  传统意义上说,学术界是社会信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篇文章足以说明,一篇奇文,会毁掉一本杂志,甚至影响一个学科多年的建设。长此以往,学术界的严肃性和公信力,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质疑。一旦学术界成为信任构建的反面典型,对整个社会的伤害将是长期的。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研究项目成果。众所周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最有权威的支持基金之一。这个基金为了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投入巨大,仅2019年一年,总基金额度就达到213亿。这里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是推进国家基础研究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个基金对于很多学者来说,其申报过程严格,中选的门槛很高,2019年的总体命中率只有17%,涉及不同单项甚至更低。

  在这种严格把关之下竟然会出现这样的奇文,不仅不能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作出丝毫贡献,而且更是对国家资产的严重浪费,对国家支持学术研究工作的藐视。这个课题当年是如何申请,又是如何能够结题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尽管相关部门、杂志社和当事主编,以及作者本人都做出回应。但细想之下,如果不是读者发现这篇奇文,这样的研究成果还会堂而皇之地在学术杂志上存在更长时间。

  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查一下这样的“成果”,还要追问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无耻奇文,假国家资助之名,在无形地伤害学术的尊严和声誉。相比较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的科学家,为国家科技事业隐姓埋名的学术大师,相比较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时贤,刊发这样的奇文难道不应该觉得汗颜吗?这样的奇文难道不是在毁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用毕生心血塑造的操守和抱负吗?

  这些年,国家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领域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更为科研工作者的创新不断提供更优的环境。这些都昭示着,学术界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好的科研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指出的,要坚守“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传播真理、传播真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提携后学、甘当人梯,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只有真正将国家支持科学研究的每一分钱用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共同创造一个有浩然正气的学术共同体,学术界才能真正赢得社会和世界的尊重。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