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给每位企业家一个“话筒”的启示
2019/12/17 20:12  新华报业网  

  

  14日,苏州举办首期民营企业家沙龙,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在这场沙龙上,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那就是不设主题、不设发言人数,“让每一位都能说话”。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29位企业家个个踊跃发言,上一人话音未落,下一个发言者声音已起,“抢话筒”的场景出现了五六次。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政企面对面”活动,但像苏州这样采取圆桌沙龙的形式,把“话筒”交给与会每位企业家的并不多见。这种做法至少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把企业家当成主角,政府主动扮演好倾听者、服务者乃至“守护侠”的角色,这体现出对企业家的尊重与呵护;二是对每一位企业家一视同仁,无论是名企大企,还是初创公司,其负责人手中都能有“麦克风”,可直接吐槽、直奔重点、直言要害,这充分反映出对真实诉求的理解与重视。

  在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十分重要。政策设计贵在契合实际,政策实施则重在精准适配,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听心声、知实情的基础上。尤其是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需要的具体政策也会不同。以补贴为例,有的地方直接动用财政补贴小微企业,初衷虽好但容易让企业产生依赖、形成不良的商业模式。对许多科技类小微企业来说,最需要的不是政府“送补贴”而是政府“造市场”。如果不肯让话筒、不愿去聆听,政策就有可能“雪中不送炭,锦上乱添花”,结果得不偿失。

  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当然不是只针对座谈会而言,它有更广泛的场景、更深刻的内涵。在更多的“会场”之外,要广泛走访、深入调研,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而不能一味“我讲你听”甚至“反客为主”。在“话筒”交给企业家之后,还要对他们提到的难题、提出的批评、提及的建议,分类研究、对接落实,真正把问题解决、将诉求满足。否则,交“话筒”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形式,“抢话筒”的企业家就可能意兴阑珊,“话筒”在前也会不想说、不愿说,说了也会是空话、套话。所以,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当诚心诚意;对待企业家通过“话筒”说的“话”,也当实心实意。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微观政策要活”。倾听企业成长的烦恼,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理应是题中之义。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进程中,我们应敢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乐见企业家争先恐后“抢话筒”,更要努力把企业家的需求化作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让民营企业绽放出更多新的火花。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