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要论 > 正文
种好“碧螺春”更须栽好“木棉树”
2019/12/16 19:47  新华报业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把沪苏浙皖27个城市纳入中心区,其中江苏有9城。各个城市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高起点谋划自身发展定位,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与龙头城市上海的发展关系,在一体化“大写意”中绘好各自的“工笔画”?近日在苏州举行的一场高端咨政活动中,有专家借《致橡树》中的诗句建言:作为上海毗邻的城市,苏州必须是上海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上海站在一起。这一观点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长期以来,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和人口总量第一、第二的城市,上海和苏州“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定理”相反,苏州提出“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即在依托上海、对接上海、融入上海的过程中错位发展。经过改革开放40年,苏州创新“苏南模式”,推动外向型经济,逐渐从上海的“消费后花园”成为经济发展的产业腹地,两市经济发展的协同能力、模式与机制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碧螺春”也被赋予新的内涵。

  伴随《规划纲要》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强大“引擎”已经“点火”,国家战略蕴含的巨大能量正加速释放,给长三角各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使命任务,也带来新的机遇挑战。作为支撑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化地区。《规划纲要》提出城市群之间要高效联动,同城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这就意味着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要打破竞争大于合作的局面,只有通过高效率的分工协作实现共赢,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传统发展模式下,各个地方最大化自己本地的GDP增长和招商引资的冲动,使得城市间出现过度竞争和重复性的产业布局,结果导致区域间各城市基本都形成“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济体系,产业结构类似,主体功能雷同。现在,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引领带动更大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对长三城市群来说,最紧迫的就不是每个城市简单地各自补短板,更重要的是竞相拉长板,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实现三省一市“1+1+1+1>4”的局面。

  上世纪70年代,诗人舒婷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比肩而立、彼此独立又终身相依的爱情观。当下,对长三角各城市来说,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城市能级,不做“攀援的凌霄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在更好服务和支撑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中,找准各自定位、做强特色优势,形成城市和城市间有序分工、融合发展体系,彼此“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以一盘棋意识和共同体思维,“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定能营造出生命力旺盛的长三角城市群“热带雨林”。

  交汇点记者 孙敏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