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社会话题 | 让“声音不外放”成为自觉
2019/08/26 20:57  交汇点  

  日前云南昆明拟出台规定,市民乘坐地铁时不得外放音频,否则将给予行政处罚,并记入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引发热议。此前,北京、兰州也出台过类似规定,对“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的行为给予处罚。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各类视频、音频软件的横空出世,新的噪音污染开始出现。公共空间里,外放音乐的、看电视剧的、刷短视频的、开视频聊天的等等,不在少数。有的人“外放声音”,也许只是没带耳机的无奈之举,但更多的,恐怕不是不知耳机为何物,而是完全没有意识到此举对他人造成的困扰。

  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应止于我的鼻尖。随着个人进入电梯、地铁、高铁、飞机等公共空间,外放视频或者音频已然不再是个人私事。试想如果一个地铁车厢里,乘客都“外放声音”,产生的噪音该何等的可怕?这个车厢谁还呆得下去?谁还愿意乘坐地铁?曾经有一个倡议引发争议——希望动车可以增加“冷漠号”车厢,乘客老老实实玩手机、看书,插着耳机看电影、听歌或是睡觉,来保持车厢的沉寂。建立“冷漠”车厢并不是真的希望人人冷漠,而是反映出人们对免于被吵闹的向往。

  一些地方出台“禁外放声音”的规定,是对人们期盼宁静的回应。这一规定将发挥倒逼作用,引导人们培育权利边界意识,提升公共空间素养,还车厢以安宁。很多人认为,这一规定执行起来有难度。比如,“外放声音”达到多少音量、多长时间要处罚?北京、兰州地铁规定出台至今,尚未有一列处罚的新闻报道。其实,这一规定的出台更是一种关注,一种提醒,让乘客反思自己的行为。公共空间不是个人空间,要懂得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懂得换位思考,懂得遵循公共规范。请勿“外放声音”,如果想播放,请养成戴上耳机的自觉,这个动作,其实一点都不难。

  交汇点记者 杨丽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