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点评 > 要论 > 正文
新华时论|呼唤长三角新时代“星期天工程师”
2019/08/26 20:40  交汇点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专场新闻发布会。在长三角加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人才、资金、设备、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在长三角的顺畅流动与协同共享,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周末傍晚,在上海的汽车站、火车站和轮船码头,常能看到身着蓝卡其布衣服、拎着人造革包的“星期天工程师”,带着他们的知识储备、生产管理经验奔赴长三角各个城镇,给大批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带去技术和理念,构成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刻记忆。“星期天工程师”现象,促进了上海生产技术、管理能力向附近地区的转移扩散,推动了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星期天工程师”的历史事实,验证了一个朴素的发展理念:要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合作,而人才的自由流动是技术革新、产业协同、区域融合、制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有数据统计,“星期天工程师”创造的经济效益是自身劳动报酬的97倍之多,可见以人才为主体进行生产、创新要素流动,不仅让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了自身能力,还推动了一大批新生代企业、优秀企业家的成长,对带动乡镇企业生产、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这种计划外的自发性人才流动,最初却不能为“星期天工程师”原属单位所认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科学技术人员可以业余从事技术工作和咨询服务,收入归己”。

  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国家《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跨区域交流更加紧密、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的新形势下,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联动性不强”“产业同质化严重”等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人才进一步流动、共享。

  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密集是长三角地区的战略优势,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8所、其他高校422所、中科院研究机构19个,两院院士350余位,世界500强企业中的1/3都在长三角建立了研发中心。高校的科学家、研究人员如何更顺畅地到企业中去?企业内部的人才如何到高校进行培养,甚至承担研发任务?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市场为导向的人才流动,更需要政府破解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宽松、高效的政策法规环境。

  今年初,苏浙皖沪四地人社部门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随着四地人才交流合作加强,相互之间的人才流动也逐渐从单向走向多向。在遵循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协调机制的基础上,长三角区域可进一步探索搭建区域人才共享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共享人才与原单位、承接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使新时代的“星期天工程师”抛却顾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为共画长三角“同心圆”加速构建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网络。

  交汇点记者 孙敏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