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看见那些被“网红”遮蔽的乡村
2023/10/26 11:40  新华报业网  

  今年以来,“村超”“村BA”“村咖”等相继火爆出圈,令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每个村庄都有“诗和远方”,都可以制造专属的“乡村IP”,然后一夜蹿红。但放到全国来看,“网红村”具有偶然性,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借鉴意义有限。如何让那些游离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之外、难有机会成为“网红”的普通农村获得更多乡村振兴红利?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课题。

  “网红村”的兴起没有特定规律,有的是先天条件“人所未有”,有的是误打误撞“撞上热搜”。一些资源禀赋欠缺的农村绞尽脑汁也想“不走寻常路”,但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客观评估,以及对市场规律的科学认识,一味效仿复制,盲目制造“网红景观”。一时间,民宿、农家乐、田园综合体,加上小火车、秋千、花海等游乐设施设备,仿佛成为“网红村”标配。如此投入不少,但内容和形式同质化,市场接纳度和人流量不足,美了村庄、空了财政、增加了村集体负担,实际收效“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对普通村庄而言,借鉴“网红村”好的思路、经验和做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一股脑去复制粘贴“网红”之路,更要因地制宜探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的大棋盘里,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现实中,在大多数农村,“半工半耕”依然是农民最普遍的生活方式,进城务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很多地方的乡村产业还停留在农副特色产品单一原生态产业上,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没有就地转化为第二产业,更难形成第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对这些农村而言,应该更多地做好乡村振兴的基础性、本源性工作,提高村庄的“自我造血”能力。加大对村级产业经济的打造和支持力度,在农业这个第一就业空间和非农产业第二就业空间之外,积极开辟第三就业空间,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从而实现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农村产业重点是要把握“特色”。“一村一品”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以苏州市吴江区八坼松花蛋为例,传统松花蛋加工业受制于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与现代产业相距甚远。八坼街道一方面在产品转型升级中把松花蛋做成产业,让村民鼓足“钱袋子”,另一方面保留部分传统村落原貌、传统工坊、能工巧匠手工业态展示,把“皮蛋小镇”打造成颇有辨识度的地方名片。再如常熟市沙家浜镇的大闸蟹,在传统大闸蟹赛道之外,还开发出醉蟹、蟹黄包等易保存且附加值高的新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大闸蟹产业链。这些都启示我们,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必须要和乡村资源禀赋优势紧密结合,沾上“泥土气”,吸收“乡土味”。

  乡村产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标准答案,但谁来寻求答案很重要。农民是乡村的居住者、生产者和建设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要破解“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梁漱溟之问”,激发和重塑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体性,走出一条乡村内生型发展道路。应进一步给农民赋权增能,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家庭农场组建乡村产业共同体,并参与到市场化竞争当中,让农民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从“无感发展”到“有感发展”,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转变。如此,“网红”之外的普通乡村,同样能够实现从“薄弱村”到“明星村”的蝶变。

  (陈立民)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