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地评线】交汇点评|“永不拓宽”背后,又拓宽了什么?
2023/10/08 20:13  新华报业网  

  近日,新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公示。根据规划,南京将对老城进行整体保护,延续六朝、南唐以来形成的道路走向与格局,保护原国民政府时期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为骨架的道路格局,保护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巷和林荫道,同时,明确“永不拓宽”的街巷名录。

  自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南京先后组织编制了4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此次新版规划既有对前四版规划的承袭,即“继续推行‘保老城、建新城’和老城‘双控双提升’战略”,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永不拓宽”。

  规划里的“永不拓宽”是一种法规确认,是城市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认同,更是城市韧性、耐心和定力的展现。就像在苏州平江路上的一处碑亭里,展示着宋代《平江图》,其中“水路平行、河街相邻”的格局甚至细节,即使跨越近800年,与如今景区地图并无二致,不得不让人赞叹。

  街巷、道路承担的不仅仅是交通功能,还有历史文脉的传承。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厚重历史文化和民众情感记忆的生动载体,古城的一砖一瓦都被时光凿刻下历史印记,“永不拓宽”让这些印记和意义得以和城市同生共长,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继续感受着文化的滋养和历史的归属感。

  规划看似“百年未变”,但却透过润物无声的呈现方式,将古城历史与文化延续;街巷看似“永不拓宽”,但却通过可知可感的城市肌理,将城市格局与定力延展。“永不拓宽”绝不是一成不变,它体现的恰恰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它不拓宽道路,但却拓宽了城市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请让我们“善待”城市中的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对它们怀有敬畏之心、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并进行精细化的“微改造”,从而让城市迈入更细腻温情的更新时代,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和谐共处。

  (黄欢)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