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发挥人才振兴的“火车头”作用
2021/04/20 16:30  光明网  

  作者:陈利根(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开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当前,要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最严峻的形势、最艰巨的任务、最繁重的工作仍然在农村。与此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无限的潜力后劲也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有了人才,改革才有底气;有了人才,活力才会涌动;有了人才,事业才能兴旺。可以说,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一个关键。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涉农高校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作为创新科技的“孵化地”、优质人才的“责任田”,涉农高校应把握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高质量涉农人才供给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既要大力培养知农爱农、能够支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又要“再回炉”培育致力于乡村治理、农业农村服务、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领军人才,通过人才输出与人才回炉的双向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加强价值引领 让“耕读”情怀点亮大地

  耕读传家,不仅是中国人家族基因的延续,也帮助中国社会创造了富足的物质基础、延续了文化传承。“耕”与“读”对于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特殊含义,甚至可以看做是高等农业教育“农科教结合”办学理念的精髓。“耕”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俯下身子、亲近大地”的爱农情怀,练就的是学生“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素养;“读”也不仅仅是为了读书应举,也是在读的过程中立志、修身、立德,不断强化学生“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意识,激发他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

  涉农高校应把耕读教育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开设农耕通识课程,充分发挥耕读教育在价值引领和塑造中的作用,阐释传承农耕文化。一方面,着力构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编纂开设“大国三农”系列教材及专题课,优化耕读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强化耕读教育基地建设,开展生产认知课和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生产实际,以耕读精神点亮大地,让青春之花在希望的田野绽放。

  二、面向重大需求 用创新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前瞻性、引领性的农业科技引擎。当前,面对复杂、多元和不确定的全球发展形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这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创新,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迫切。

  作为“三农”人才的聚集地和前沿技术开发的策源地,涉农高校应在引领技术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中发挥先导作用,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协同创新氛围等方面下功夫,致力于培养智慧农业的“探路者”、种业翻身仗的“生力军”。

  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提升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农业智能装备、生态修复、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实行农科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在平台建设上,要加大农业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团队及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力度,构建氛围融洽的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机制。

  在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中,除了加快提升“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能力,还要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科技成果转化,将创新成果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让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三、应对新产业新业态 让多元人才激发振兴活力

  当前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向“三农”,四通八达的网络向农村延伸、移动互联的手机成为了农民的新农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涉农高校应该紧跟形势、因材施教,宽视野、差异化地培养人才,在培养农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实用技能人才。也就是说,既要培养能创新的“田秀才”、懂技术的“土专家”,也要培养善经营的“农创客”、有技能的“新蓝领”。

  宽视野、差异化地培养人才,一方面要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构建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协同服务农业产业新模式,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共建、共享、共管的育人平台,让相关主体深度参与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全过程,共同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充分耦合,并且在对接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业农村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专业设置、充实师资队伍、孵化创新创业成果,才能真正蓄起人才之水、养活发展之鱼。

  四、做好“回炉”培训 激发“存量”人才潜能

  在培养乡村振兴“增量”人才,引导优质人才投身“三农”、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三农”的同时,涉农高校还应做好乡土人才的“回炉”培训,精细化、专业化、定制化地帮助乡土人才长才干、增技能,充分激发“存量”人才潜能。

  在具体做法上,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一方面加强现代农民培训,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地方培训致力于农业农村科技、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研究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依据不同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突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高度融合。与此同时,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培训,进一步增强乡村基层干部的现代化农村治理能力,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构建新发展格局起步之年,站在新农科建设的赛道上,涉农高校应该携起手来,共担人才培养时代使命,充分发挥人才振兴的“火车头”作用,将创新力转化为人才的带动力、产业的发动力和百姓的致富力,通过人才振兴辐射带动广大乡村群众,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开辟现代农业的新前景。

标签:
责编:王娣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