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评论 > 点评 > 正文
点评 | 一场假学区房闹剧背后的教育真话题
2019/06/11 16:35  新华报业网  颜云霞  

  这两日,南京一套仅13.2平米的二手房引发广泛关注。据传该房子是琅琊路小学本部和二十九中本部双学区,加上房屋总价低,看房的人一度排了30多米,单价更是炒至17万元/㎡。不过鼓楼区教育局相关科室回应,该房为公租房,只有居住权和租赁合同并不能保证学区。

  从朋友圈流传的视频来看,这套房子是名副其实的“老破小”,昏暗狭小,墙面已经发霉,很不适宜居住。而一旦与学区挂上钩,再与周边总价动辄500万以上的房子相比,“老破小”也就成了香饽饽,引得中介竞相转发,购房人“趋之若鹜”。破旧不堪的老房,也许从未想过,自己居然还有门庭若市的一天!

  当媒体报道、官方回应接踵而来,该房的特殊性、风险性愈加明朗。只有居住权的房子,要想入学至少还有三个条件需要满足:一是家庭名下南京无房,此房为唯一住房;二是孩子未出生,孩子出生后落地地址必须是此房地址;三是此房必须全款购买,无法贷款。换而言之,这个“学区房”有点像掺了水的酒,不够正宗、不够地道。没了百分百的名校通行证,回归冷清或是它必然的命运。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北京的“过道学区房”。一个约10平方米的过道,因传有房本且可获得某名校分校的入学指标,被叫卖到150万元。随后北京市教委澄清,“过道学区房”并不能作为入学资格条件。两套学区房不失为同一种闹剧,轰轰烈烈上台,灰头土脸落幕。在这个过程中,开场鼓敲得最响的无疑是中介机构。每一次“天价学区房”的背后,往往都有中介的炒作甚或“操盘”的嫌疑,奇货可居者有之,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

  当然,这场闹剧的真正主角还是学区房的追逐者。他们多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也不乏看热闹的投资客。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赌上一个更好的未来,盲目砸钱的家长不在少数。只要能拿到名校入场券,花大钱买一个老房、一个过道,又有何不可?这是一些家长的真实心理,也是人们对学区房的市场预期。在这样的心理与预期下,学区房闹剧轮番登场也就不足为奇。

  要想给这样的闹剧降降温,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防止不良中介借“学区房”之名恶意炒作是一方面,但最根本的仍是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正如专家指出的,“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学区房就会有市场”。只有提供充足而均衡的公共教育资源,只有让改革政策落地见效,啃下关系教育公平的硬骨头,才能真正让学区房闹剧散场。

  交汇点记者颜云霞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